旅行 Travel

秋賞‧好建築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入秋起,中部與南部各有個「不復記憶的」、「消失的」建築展。一是在台中市的「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二是在台南市的「鑑往知來──消失的文化資產特展」。通稱其為不復記憶的、消失的,是因為這群歷史建築要不雖仍存在卻常被遺忘、要不就是讓人竄改的非本我面貌,甚至根本亂拆光了。

那,這些建築展還有啥看頭?「粗」展策展人之一、銘傳大學建築系講師徐明松解釋,他們挑選三十件戰後前期代表建築的標準是:反映時代、足為楷模、地域詮釋。台灣曾有一批第一代非日籍建築師,非常接軌歐美最前衛的建築潮流。但他們也花腦筋思考:現代建築蓋在台灣,該如何說出環境特色。所以,出現了如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已拆)、東海大學舊圖書館等東、西元素融會的優建築。這些房子光看模型就可懷想好一陣。有些還健在的建物,觀者則可至現場欣賞。當然,展中亦有妥協之作。例如台灣科學館、圓山大飯店、甚至國父紀念館。但是,這類建築恰反映了威權時代的意識形態。再隨便毀掉,只是讓咱們已經很淺的歷史記憶繼續更淺。就像當年日治建築被大量消滅,那後輩還容易記得先輩在被殖民時發生了什麼事嗎?

這類遺憾,「消失的文化資產特展」還有不少。不只日據時代文化遺產,包括台灣史前文化遺址、明清古蹟、無形的傳統工藝等。但台灣至今則仍是猛搗歷史遺跡,或亂修一通。像是台北市大稻埕長老教會的業主,曾在指定為古蹟前連夜以怪手拆除立面。台南市的四草炮台,則是竟能把炮口修成背對台灣海峽。有時想想可真奇:台灣人愛賺錢,但老祖宗留下的觀光財卻往門外推,實在很不「將本求利」啊。

參觀這兩項建築展還有實用層面:當道綠建築,其實老一輩建築師早已實踐。例如防熱的洞洞遮陽層(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防潮的雙層牆(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中心)、以建築本身的設計自然通風(樂生療養院)。看展挖寶外,也不妨想想自家與家旁的公共建築要往何模樣成長。

展覽節目單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展期:即日起至12/28

展場: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 ╱B-03倉庫

地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電話:04-2229-5848

主辦單位: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

註:預定2009年6月巡展至台北市台灣博物館

鑑往知來──消失的文化資產特展

展期:即日起至11/30

展場:吳園藝文中心

地址:台南市民權路二段30號

電話:06-220-6799

主辦單位: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消失文化資產導覽──認識台灣文化資產(付費活動)

1探訪(台南市)舊城之旅:11/23(0850~1200)

2(台南縣市)蒙塵文化資產之旅:11/30(0830~1730)

註:12月起本展將以「舊城學習列車巡迴展」形式,在「舊城聯盟學校」繼續展出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