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發現「減法」新生活

不老部落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這是一個才成立六年半的「新」原住民部落。不過,和對外開放觀光已有九年的新竹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一樣,我們也在這兒看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待在那,不需多久的時間,就能感受大自然的語言,風吹草動、薄霧聚散、蟲鳴鳥叫……,當然,還有原住民再自然不過的開朗笑聲與渾厚歌聲。

這是一個離台北有點近、又有點遠的原住民部落。從台北搭往宜蘭的客運再轉乘計程車,不到一小時半,我已站在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這個原住民聚居地。「你們要去不老部落?」路旁素昧平生的原住民看到我們,主動打開話匣子,「那你們要好好玩,那裡很不錯!」

溫暖的對話,在我站在寒溪派出所等待不老部落車子的半小時內,總共有三段、三個原住民陌生人,伴我度過原本無聊的等待時間。前往不老部落有點遠的原因在於,從寒溪派出所出發到部落,得橫度碎石滿布的羅東溪、攀爬頗為陡峭的山路,非越野車不可。途中得穿梭在山林間的單向碎石小路,非不老部落的人帶路不可。這樣的路程,堪稱最為困難的最後一哩,至少二十分鐘。

不老部落,位於寒溪村的山上,海拔四百公尺,占地十公頃,相當於十二個大型足球場的面積。取名不老,其實是從泰雅族語bulaubulau(閒逛之意)而來。這裡是七個泰雅族原住民家庭所創建的部落,但幕後的推手,卻是一位原住民女婿潘今晟(Wilang)。

身為景觀設計師的他,和原住民太太胡璦玲(Saya)、小孩一家大小之前全都生活在都市裡。但他經常和太太回到部落探訪族人,部落恬靜、自然氣氛,讓潘今晟萌生回到部落生活的想法。

恰巧,泰雅族太太在當年把土地還給原住民的政策之下,分得山上的土地。可是土地正確的位置在哪裡?最初憑著印象也幾乎沒有人知道,最後只好申請土地鑑界,才找回失落已久的土地。想要重建部落,當然也得匯聚族人一起參與,於是潘今晟從太太擁有的七十六號土地,開始找七十七號、七十八號土地地主,一一將有地的周遭族人拉進實踐夢想的行列。

回歸部落生活,聽來容易,但對已過慣現代化生活的原住民來說,實屬挑戰,更別說,不老部落的一切得從零開始。恢復耕作、自給自足的生活,是他們的理想,不過執行起來卻發現到,不噴灑農藥的農作物,長相瘦小、賣相不佳,拿到市場上販售,乏人問津,無法維持大夥的經濟生活。

還好,念頭一轉,不老部落把這些上天賜予的食物向外人分享,邀請限量遊客前往參觀部落、享用純淨的美味。從重返深山部落的第二年至今,只要透過預約付費,就能前往不老部落,聆聽故事、體驗生活、品嘗天然風味。

即使是不提供住宿、只有短短一天不到的行程,我仍從中感受到許多他們堅持的精神。「順應自然」、「勉強不得」的樂天,環繞著整個不老部落,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建築。在部落負責導覽、也是潘今晟的兒子潘崴(Kwali)告訴我,部落裡的集會所,現在是遊客的餐廳,前面是一片綠草如茵的祭壇廣場,這是在恢復原住民種植小米的傳統之後,才有的第一批建築,因為有了小米,豐年祭、集會的場所才有意義。

「集會所」的外觀是茅草屋,很具熱帶風情,使用的建築材料,也全是天然素材,以相思樹、桂竹為骨,以芒草為皮,沒有一根釘子。潘崴說,剛開始要蓋原住民傳統房子的時候,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蓋,結果,第一次蓋出來的房子很不堅固,沒多久,屋頂就被風吹走。後來,他們才學會順應地形和環境蓋房子,刻意壓低屋頂,並且讓屋頂順著東北季風吹來的方向,由低而高傾斜,同時有利排水。沒想到,除了每年更換芒草屋頂最上面的兩層之外,儘管經歷過多次的颱風、豪雨,集會所仍然屹立至今,不曾傾倒。

部落持續興建、提供給族人的居所也是如此。剛完工不久的獨棟住宅,以地面挖起的石頭做為牆面,潘今晟說,由於太陽軌跡四季不同,屋頂傾斜角度,剛好讓冬日陽光可照進屋內,增加暖意,夏日時陽光則又被屋簷擋在屋外。

整個屋頂也滿布綠植栽,就像穿了一層綠外衣。植物也非刻意選擇,而是取自部落原來就有植物的土壤,讓它們自動繁衍,最後留下來的鴨拓草,最茂盛、也理所當然是最適合的植物。據他們測量,屋頂有種草和沒種草,夏天時溫度就差了十二度之多,這堪稱是最順應自然的綠建築。

和自然共存,勉強不得的真理,不老部落的族人們並非一開始就透徹理解。由於地形和地理位置之故,不老部落溼氣重,雨水充沛。因此,在農耕方面,他們特別以杜英木栽種香菇,其香菇濕潤飽滿,即使生吃也富含菌類濃郁的香氣。但卻曾經發生一段意外插曲,種植在戶外的香菇,總是被生長在山頭的蜥蜴、松鼠、猴子偷偷搶食,有一陣子族人不堪其擾,於是嚴密監控,不讓這些動物越雷池一步。可是萬萬想不到,香菇竟沒長好。原來是,擋了蜥蜴,來了白蟻,把香菇生長的木頭全給腐蝕了。

這時,他們才深刻明瞭,自然間互補互利,各有存在價值。唯有尊重土地,才能有源源不絕的資源。這也是不老部落農耕的最大原則,即使擁有多片坐北朝南、陽光充足的耕地,也不貪心,輪流休耕,並找到最適合的土地撒下種子。

趁著短暫的天晴,四處皆可見到正在農耕的原住民,潘今晟舉例,同樣一片山坡,馬鈴薯就適合種在陽光充足、溼氣較低的土地。「這就是靠山吃山,不然你會住不下來。」潘今晟說。

「我們的雞都是回來部落,才學習如何做雞,」潘崴說,最初買回來的雞都不會孵蛋,是經過一段時間才又重拾這項本能。而他們其實也像雞一樣,很多事情都是回來部落後,才開始重新摸索的。蓋房子、苧麻織布、種小米皆是。講起很具原住民精神的小米,他的眼神透露著驕傲,從決定要種小米,四處找種子,到收成的喜悅,再到年年留下最好的小米做為次年的種子,如今的小米已是先前的好幾倍肥美。

喝著不同於外頭以糯米釀製、約三天就可以製作成的小米酒,不老部落的小米酒以真的小米釀成,透著淡淡黃色。此時,我更能體會他們的「減法生活哲學」。因為山上的生活,很平淡,大自然給什麼就吃什麼,集會所沒有電,當然也沒有冷氣。但平淡中更能體驗真滋味,如同在小米收成後所舉辦的豐年祭,比起只為了時間到而舉辦的豐年祭更有氣氛。

胡璦玲也說,比起以前生活的城市,在這裡,物質欲望降得很低,但卻很自在,現在要到都市參加聚會,太多禮俗的限制,反而讓她不知道該穿什麼。

不老部落,是這幾個泰雅族家庭的理想。他們的起步、他們堅持初衷、順應環境的樂天,都是美麗的精神。一如我在部落開心的笑、自在的呼吸,是那麼純淨、快樂。

宜蘭縣.大同鄉.不老部落生活地圖

1.高價作物 香菇種植區:不老部落種植的香菇很具水準,他們以杜英木種植香菇,比外頭以真空包種的香菇,更具蕈類的香氣,在市場上售價也頗佳。

2.精神堡壘 集會所:斜茅草屋頂的集會所,前方有一片綠色的祭壇廣場。集會所視野開闊,其功能類似現在的市民中心,目前是遊客的餐廳。

3.技藝傳承 織布工坊:為了找回傳統編織所建,他們以植物苧麻捻苧麻線,利用植物染染色,小小的工坊,看見手作傳承精神。

4.豐收連年 穀倉:為了讓豐收的農作保持乾燥,既不被動物偷食,穀倉離地架高,且有簡單的門鎖。裡頭甚至放了隔年要播種的小米。

5.順天耕作 農耕區:雖然擁有多片坐北朝南的土地,但不老部落仍堅持輪作休耕,自然耕作,以保持地利,避免使用化學農藥。

6.綠草屋頂 住宅區:部落的住宅很野趣,很自然,特別是完工不久、屋頂種滿綠草的建築,不僅能夠幫房子降溫,也很有視覺效果。

【延伸閱讀】別錯過!酥炸地瓜和芋頭薄片

重點行程

一進到不老部落,很難不讓人注意到集會所(餐廳)旁的廚房,因為天剛亮就採來的各式野菜不放在冰箱裡,就堆在一旁,妝點出豐收的氣氛。

這兒幾乎所有的食材都是取之於山上,無論野生或自行耕種。因此,不同時節前往,將會嘗到不同美味的美食,像是現在播種的蘿蔔,到了過年前後就可以品嘗。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前菜——「酥炸地瓜和芋頭薄片」,雖然這是當天唯一油炸的食物,但表皮酥脆,內層仍可嘗到濃濃地瓜、芋頭味。此外,「海鹽嫩薑佐地瓜」也很美味,紫色地瓜軟中帶Q,配著嫩薑和海鹽,滋味很綿密。還有,小米釀製的小米酒,香醇順口,很容易讓人一杯接一杯。

潘崴說,不老部落的食物多半以原味呈現,醃製、醃燻、火烤的手法最為常見。迎賓的烤肉則是將山豬肉以薑、鹽、小米醃製一週而成,通常是貴客前來時原住民拿來迎賓用。「會不會有醃製3個月的肉?」潘崴開玩笑的說,族人要他去找沒有朋友的原住民。此刻眾人哄堂大笑。這也是在不老部落用餐最佳的調味品。

旅行資訊

地點:不老部落 網站:wwwa.bulaubulau.com 電話:0919-090-061(日)、03-961-4198(夜) 天數:目前只開放1日遊,須3天前預約 交通:上午10點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派出所集合(可自行開車前往,或搭乘客運至羅東再轉乘計程車),部落會派車接遊客至部落 活動:迎賓和烤肉後,會進行部落參觀;中午享用原住民在地無菜單料理,期間搭配如歌舞、射箭等活動,約午後4點離開部落 費用:1人1,800元(含至寒溪派出所接送、午餐、部落參觀) 注意事項:最多接待30人且不接待16歲以下孩童;若當日人數不足10人則無法成行,會再湊團。

小檔案_潘崴

不老部落帶路人。生於1982年,畢業於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國際旅館管理,現在負責不老部落接待、解說等工作。他認為,部落精神就是有時候你沒辦法改變事情,改變自己最快。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