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眉角看通透
建築導覽團
2015/08/18
- 文字 / 徐銘志
這是一個只賞建築的旅行團。從早到晚、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全看建築,沒別的。舉凡逛街購物、到遊樂園尋求刺激、吃名店美食,統統沒有。這樣的旅行,乍聽之下,好無聊。可是,參加過的團員卻異口同聲的說,好有趣。當中還不乏沒有任何建築背景的人,像是曾經跟團三次以上的「美術館之友聯誼會」會長劉如容說,「(參加這個建築團)把我的領域、眼界都開拓了。」
之所以不無聊,全靠包辦行程規畫、隨團解說者──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退休講師、「比格達工作室」負責人王增榮。他,擅長建築史、建築評論,對於各大小建築的觀察和體悟總是能信手拈來。但別以為跟著「講師」出身的他出遊,會隨時隨地充斥著講解的聲音,讓你聽到耳朵長繭。他往往把想跟著他看建築的團員往外推,「等一下大家下了遊覽車,請不要黏著我!盡可能到剛剛我講的那些位置,好好停下來感受一番。」
王增榮帶隊的建築旅行團並沒有高規格的旅遊物質享受,反而有點平民:行程拉得遠,吃得簡單,卻仍吸引很多粉絲一再參加,究竟魅力何在?從行程規畫可窺一二。
基本上,該旅行團遠赴一般旅行團和自由行不會到的地方。為了看建築,他們跑得可偏僻。例如:位於日本九州的「熊本縣苓北町民中心」,在他們造訪前根本沒有台灣旅行團去過。短暫兩、三小時的停留,旅行團也得付出同等的時間在交通上,先從長崎搭近一小時的船到熊本縣苓北町,再花三小時搭車前往。可是越是專程前往,越有獨特感。在熊本縣苓北町民中心,團員就看到日本中生代建築師阿部仁史少見的公共建築作品,其強烈黑色的木構斜屋頂,很有傳統日式風情,也呼應著船艙的造型,讓人驚艷如此偏遠的小漁村,也能有出色的建築。
為了看建築,他們跑的地方很生活,與在地人靠很近。在地的美術館、音樂廳經常有之,特別一點的,還有區域性的幼稚園,連伊東豊雄設計的火葬場「暝想之森」也曾在行程當中。這些景點都不在觀光區,也不熱門,卻成了團員觀察在地文化的一扇窗。「我看到不一樣的日本。」今年春節曾隨團到日本看建築的同事舉例,原以為日本很嚴謹、規矩,但在東京都立川市的「藤幼稚園」,她除了看到能讓兒童自由在二樓屋頂奔跑的開放建築,幼稚園用活動分組上課的前衛做法,也令她感受日本的多元。
我同事說,跟著該建築團,連芭樂景點都能有新發現,像是很多人去過一次就不再去的上野公園,竟藏有軟體硬體兼備的「法隆寺寶物館」,裡頭收藏極為精緻的七到八世紀佛像,建築則是由建築大師谷口吉生所設計,運用不同材質的方盒概念,層層向外,最內層在不透光的大石盒空間中,肅靜莊嚴的展示佛像,第二層用透明玻璃和格柵把外頭風景當成畫作展示,在在顛覆她對上野公園多半是去賞櫻、賞貓熊的印象。
我想,這是為什麼王增榮帶路的建築團,有近半數的團員並不直接與建築有關。建築對他們來說,不只是硬邦邦的具象形體,更能藉此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獨有景致,同時感受活生生的在地人文。
當然,看懂建築與其背後透露的文化,才能入寶山而未空手而回。而這也是許多人跟著王增榮出遊的原因,「他像一本活的百科全書。」劉如容說,王增榮的隨團講解她並不全然皆懂,可是他旁徵博引,沒有建築專業的術語,不被侷限在建築裡。她回憶,像是建築師隈研吾所設計的櫪木縣「廣重美術館」,走一圈十五分鐘即逛完,簡約表現往往讓人忽略建築師的功力。然而王增榮從美術館主角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談起,有藝術觀、有日本傳統文化,再提及隈研吾從中獲得的靈感,像是木格柵就是從版畫的線條而來。
如果只是走馬看花,「看到光就是光,窗就是窗,並不會有太多聯想。」王增榮說,很多人欣賞建築師妹島和世的建築作品時,經常懷疑:怎麼現場光禿禿一片,建築師到底做了什麼?殊不知,妹島已經將所有的需求重新整合、詮釋,形體看似輕透、什麼功能也沒有,卻面面俱到。
例如,她設計的群馬縣「鬼石町活動中心」,用了穿透感十足的玻璃,讓建築很輕盈,但卻擁有下沉式的籃球場、表演廳等多個空間,可保有活動私密性,也能讓路過者看得見。這些都需要高人指點。我同事說,法隆寺寶物館建築師谷口和館方簽有合約,讓牆角的椅子連一公分也動不得,才能維持原有的比例之美,就是由王增榮點出後,她才知道的細節。
王增榮更高竿的是,從建築師前後作品和風格,到和其他國內、外建築師的作品,他都會縱橫比較。曾跟著王增榮導覽團兩次的「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站長楊恩達說,像是前往參觀位於石川縣能登半島「琉璃美術館」的遊覽車上,王增榮先談了和該館建築師毛綱毅曠同時期的建築師伊東豊雄、山本理顯等人,再提到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直到快到目的地時,才又回到毛綱毅曠身上,大家等於從差異比較中有更清楚的理解。
劉如容說,即使王增榮知道很多,卻不像一般老師用講義教學般生硬。從他口中講出的資訊,沒有冷場,很有節奏感。事實上,王增榮很重現場的體驗,到了建築景點後,除非團員提問,不然他幾乎是不講解的,他的講解,只在賞建築的前後。他說,「享受那棟房子,在建築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很重要。」
其實,對一個過去以教書為生的老師來說,要走出學術殿堂,把建築場景當成講堂,且生動的描繪,照顧每位團員的需求,實在不簡單。光是行程安排就曾讓王增榮吃盡苦頭,他記得,很多地方連隨團的領隊都沒去過,沒有經驗可參考。他們還有一次只用路程公里數來估計時間,沒想到當地都是山路、沒有高速公路,導致多花了好幾小時在車程上。可是,只要一想到可以讓更多的人體會建築的美感,讓台灣的建築也多點可能性,王增榮便又燃起繼續舉辦「建築行動講堂」的熱情。
【延伸閱讀】王增榮建築旅行團
網址:www.wretch.cc/blog/w497ty
電話:02-8773-3414
常辦活動:日本、歐洲現代建築導覽團
最近出團:5/23~6/3西班牙
費用:12天新台幣14萬3,000元起(視團員數而不同),包含餐點、住宿、交通及小費
小檔案-王增榮
出生:1955年
經歷:《台灣建築》總編輯、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現職:比格達工作室負責人
一點訣:多面向深入剖析建築,侃侃而談;看建築,也看文化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