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老運河 自在慢靈魂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想要感受法國西南部的文化精髓,可以先從米迪運河之旅,以緩慢的行進步調開始。米迪運河是一六六六年法國境內第二長的河道,承法皇路易十四(Louis XIV)之命,由工程師皮耶保羅.里凱(Pierre-Paul Riquet)督造,於一九九六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之一,於世界各國仍在使用的運河中,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條。曾有好幾個世紀的時間,米迪運河都是重要的交通路線,可供那些載運煤炭、石頭、木材與其他工業原物料的船隻航行,但自十九世紀中葉鐵道問世以降,其重要性已逐漸式微。如今它已成一些觀光用駁船與窄船的航道,其中許多船隻的維修不易,船東們煞費苦心。

船隻僅僅以五英里的時速前進,乘客們仿如進入另一個緩慢運行的世界,就像有個神奇的走馬燈,任由他們把南法的美景一一收入眼底:慵懶的村莊、河濱的市場、一片片玉米田,還有處處可見的薰衣草、罌粟花以及向日葵。

索雷亞多駁船旅館的經營已經進入了第四季,老闆瑪莉.韋格茲(Marie Verguez)面帶微笑表示:「感覺起來就像是一個永遠不會結束的假期。運河上大家感情都很好,我們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也都享受著與大自然親近的時光。一旦你居住在這河面上,你就不得不去感受四季的節奏。」

米迪運河上遍布著三百二十個以上的建物,包括四十個溝渠、九十個船閘、許多運河支流,以及法國第一條地底水道。知名的「方塞哈內船閘」(Fonseranes)由七個階梯式水道構成,高低落差達二十一點五公尺,到了阿格德鎮(Agde)的船閘,其圓形水道上有三個閘門可供船隻選擇。如果通過南邊閘門,運河會先經過塔樓林立的卡卡頌古城(Carcassonne),然後在小卡馬格濕地(the Petite Camargue)上蜿蜒前行,欣賞常有火鶴、蒼鷺、朱鷺,以及野馬造訪的天然美景。瑪莉若有所思的說:「水面上的世界真是神奇。生活的步調全都放慢了,因此人們可以盡情沉思,尋找內心的平靜。那種自由的感覺,是城市生活中絕不可能會出現的。」她轉頭凝望運河,傍晚的朦朧陽光從樹叢之間灑落,駁船引擎啪啪啪響著,柔和的回音,從水面上傳送出去。

離開寧靜的運河,聖城盧爾德則是心靈之旅的首選。如今盧爾德被天主教視為地位最崇高的聖城之一,每年都有六百萬人前來朝聖,有些人希望去治病,也有人去點燃一根根紀念神蹟的蠟燭。洞穴的岩壁因被無數朝聖客觸摸過而變得光滑無比。對此,曾在這裡傳教的路易.馬托神父(Pere Luis Matos)說:「這是個神聖的地方。每天我都目睹神蹟發生——健康的人對病患伸出援手,素昧平生的朝聖客在此結緣,此地一定曾被上帝觸摸過。」但這裡也是充滿矛盾的地方,基督宗教精神與商業主義居然能共存。低價旅店在街上到處可見,紀念品專賣店堆滿俗不可耐的宗教紀念品。不過,盧爾德的角色衝突並未讓路易神父感到困惑,他說:「天主教也已經全球化了。我們不能活在過去的日子裡。」

然而,若還是想追尋傳統而古老的地方精神,西南法的巴詠那仍存在道地的巴斯克文化。這個曝曬於陽光下的酷熱小鎮距離西班牙邊境只有二十英里之遙,優雅的它可以說是南法精神的縮影:一間間獨棟住宅的百葉窗緊閉,市場熱鬧喧囂,四周圍繞著慵懶的水道。儘管這無疑是法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巴詠那也體現了在法國與伊比利亞半島分治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古老文化。

在法國與西班牙兩地,大概有兩百五十萬人認定自己是巴斯克人。其中有一百萬人說的是巴斯克語(Euskara),這種古老方言的歷史比拉丁語還悠久,而且與其他語言都沒有任何淵源。法國鄉間與西班牙兩地的巴斯克地區極為相似:人民都熱情如火,酷愛鬥牛與美食。巴斯克文化已融入生活各個層面。我們可以看到巴斯克旗幟在商店的櫥窗外飛揚著,巴斯克語除了從老舊的收音機傳來之外,那些在打巴斯克回力球(Pilota)的孩子們嘴裡說的也都是這種話。而每年到了為期五天的「巴詠那節」(Fetes de Bayonne),整個小城變得活力四射,除了施放煙火與花車遊行,也有類似潘普洛納市(Pamplona)奔牛節的活動——不過,巴詠那人用的不是公牛,而是小母牛。

當地巴斯克人伊芙(Eve)說:「時至今日,巴斯克人還是跟過去一樣以自己的身分為榮。我想,巴斯克人雖然必須融入現代的世界,但一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維繫著與過往歷史的連結。」(本文摘錄自《孤獨星球》中文版四月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