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親身感受泥土裡的四季

在這裡,我開始跟植物對話

2015/08/03

  • 文字 / 曾郡秋
LINE分享 FB分享

而我們到訪大平窩村時,第一站即是進入設計師李靜敏的家。李靜敏的居所名為「清明」,入門之後木質地板溫暖厚實的迎接我們,四面落地窗拉開一扇扇風景,遠處山谷、溪水、農田、綠樹、草原,加上空間好品味的質感,這個有二個小孩的家,不見慌亂反而靜雅,猶如古人雅士聚會場所。

坐在客廳,便能看見季節變化

自小便住眷村的李靜敏,一直抱持著鄰里的感情比家人還重要的想法。也因為喜歡山,婚前住在台北新店大香山,婚後又搬到花園新城,「那時候就有夢想,希望有一天可以住這樣綠意充滿的房子。」

後來李靜敏在中壢買了房,八年前經過竹科時發現這個建案,且註明二千五百萬元起;「當時在新竹,農舍都是七、八百萬元,二千五百萬元根本是沒有這個行情的。加上我也買了房子,當時的我是不太可能再買的。」

但李靜敏最後還是付了訂金,而且成為了大平窩村第一個住戶;因為他太太肚子裡剛懷了第一胎,「那時我有念頭跑出來,我覺得小孩可能需要一個鄰里關係,就像我小時候在眷村生活的那樣。」

因為大平窩村強調建築與自然生態必須共生共存,蓋房子的過程非常緩慢,李靜敏等到二○一二年,老二都生出來了才搬了過來。搬過來之後,除了緊密的鄰里關係,他最享受的是種樹的經驗。

李靜敏栽植了青楓、楊梅、櫸木,室內也開始布滿了各式各類的盆栽,「每天在這個家裡,光坐在客廳,都能感受到四周圍景色的不同與變化,院子裡更能感受到光影、自然、與時序的不同,這是在以前的環境感受不到的。」

而李靜敏一家人改變最大的,是餐桌,與做家事的感覺:「所有的餐點都在家裡吃、在家裡做,我們會在新埔市場買菜,根據節令吃當季當令的食物。」更大不同是做家事。李靜敏說,因為環境很好、很美,總想著必須要融入在這個環境裡,因此就會不由自主一點一點的慢慢做,心情也不會有負擔。

他說,在這裡他自然順著渴望,甚至學起彈古琴,隨心所至,他坐下來談一首給我們聽,雖然聽得出來是初學者,但他一派怡然自得的自在。「在這裡,你會花更多時間安靜下來去體會這個環境給你的回饋。」

不過,我們還是好奇,從都市人,甚至是個理性思維強的高階主管,到了五、六十歲,才開始接近土地與自然,居住的環境裡沒有便利商店,只有樹、草地、和天空。真的能習慣這種生活?

感受從土地產生的新生活方式

李靜敏說,有件事情,一直還無法習慣,當環境夠自然、生態夠好,有些令人畏懼的生物也會出現在周遭。「我曾經有一次開著車子,一陣子後才發現後照鏡上纏著一條蛇。」李靜敏說道。

「春分」住戶汪其桐先生也說:「住在台北時,好像你隨時都可以出去做點什麼事,活動欲望感比較大。」過去他住在淡水楓丹白露,依然離塵不離城,但是在這裡,方圓百里之內,除了農田,還有樹,便沒別的東西了,所以就會更依賴與鄰居建立關係。

同時,他也體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變得很深,「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淡水楓丹白露也算是有綠色社區,但當一盆植物枯掉時你不會有感覺;可是在這裡,我開始會對植物說話。」「以前,他的生活就是朝九晚九,」住在「秋分」的住戶游秀玲指著她的先生,自科技業資深副總職位退休的陳先生,正捲起袖子和她一起在農地裡採高麗菜,「我老公搬來這裡後,才知道什麼叫做生活。」她說的生活,是他們跟「土地」的互動。

這個互動,發生在大平窩村公共的田地裡;公共社區的這幾畦田地,成了此處居民共同生活集會的場所,菜種都是由住戶依照四季選擇栽植菜種;因為參與了活動,這些過往吃大餐可能毫不眨眼的住戶們也開始體驗到,食物背後的付出並不簡單,人更要敬畏這份成果。

住在「春分」的住戶徐璐璐便說:「種菜最麻煩的是拔草,像這樣一畦田,光是除草就要四、五十分鐘,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堆小黑蚊會過來叮咬你……,上回我先生種完菜拔完草後回家便跟我說── 以後買菜不准還價。」她還說道:「以前我對於路上的大樹都是陌生的,現在我會知道它們的身分,也會想去摸摸它們。」

訪問到這,我們在大平窩村裡補捉到了一個畫面;靜敏四歲的女兒,吃飽了飯跑到對面鄰居家裡按門鈴。「可以給我二片起司嗎?」鄰居打開門,滿臉笑意地把她帶進門。

逐漸昏黃的光線中,小女孩的身影、群樹的光影交織,剎那間,一種飽滿的幸福感,讓人捨不得離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