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從湄洲天后宮神像到台灣媽祖遶境:凝聚在地信仰、昇華廟宇工藝,一窺北港小鎮絕代風華

2019/09/19

LINE分享 FB分享

位在雲林縣西南端的北港小鎮,一直以來,就是當地農作物的集散地,更有香火鼎盛的媽祖廟,聚集四面八方而來的信徒,讓小吃因此蓬勃了起來;而廟宇與信仰的需求,繼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民俗工藝,加上在地的歷史遺跡,走在其中能一窺小鎮的絕代風華。

300多年前居民捐款合建「天妃廟」,百多年後改名「朝天宮」),在此結合凝聚成一股向心力,將信徒的心緊緊相繫。(攝影/高大鈞)

300多年前居民捐款合建「天妃廟」,百多年後改名「朝天宮」),在此結合凝聚成一股向心力,將信徒的心緊緊相繫。(攝影/高大鈞)

車還未開進最熱鬧的中山路,我問:「為什麼北港在雲林?台北的南港因在基隆港以南,稱為『南港』,那北港到底在哪個港口以北呢?我怎麼找不到這個港口?」在地人回答我:「這跟地理位置沒關係,關鍵是優雅。」仔細了解才知道,最初居住在此的平埔部落名為「Ponkan」,被閩粵移民音譯為「笨港」,後來才轉為「北港」。

※延伸閱讀:道光年間客棧、乾隆時代義民廟:北港歷史城巡禮,飽覽200年歲月軌跡

清康熙33年(西元1694年)時,佛教臨濟宗第34代僧「樹璧禪師」,從湄洲天后宮奉請一尊媽祖神像。6年後,在今媽祖廟前左側建了祠堂,媽祖信仰落地生根,不但凝聚在地信仰,後來更影響全台,每年農曆3月19日起,媽祖娘娘誕辰祭典,小鎮擠進眾多信徒,今日成了全台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300多年前居民捐款合建「天妃廟」(百多年後改名「朝天宮」)開始,廟宇工藝成了許多工匠、藝師的舞台,就像西方藝術家為教堂繪圖般,它是極神聖的工作,廟宇工藝與信仰力量,在此結合凝聚成一股向心力,將信徒的心緊緊相繫。

清康熙33年,從湄洲天后宮奉請一尊媽祖神像。6年後,在今媽祖廟前左側建了祠堂,媽祖信仰也在北港落地生根。(攝影/高大鈞)

清康熙33年,從湄洲天后宮奉請一尊媽祖神像。6年後,在今媽祖廟前左側建了祠堂,媽祖信仰也在北港落地生根。(攝影/高大鈞)

※延伸閱讀:剪黏、木雕、交趾陶,來朝天宮看國寶級匠師工藝!跨越時空、代代相傳的媽祖信仰

北港本就是貨物集散地,加上絡繹不絕的香客,加速小吃發展,以廟為中心,方圓一公里內,可品嘗到許多在地滋味。來趟北港,感受這片土地的真與美。

■藻井:龍虎門的長枝八角形藻井,傳統建築木匠大師陳應彬的作品。
■三川殿:重簷歇山假四垂,為大木匠師陳應彬在1912年設計的代表作。
■剪黏:廟脊上為福祿壽三仙、八仙與三國演義空城計、春秋戰國的魚腹藏劍、完璧歸趙等故事,為名匠江清露的作品。
■廟角交趾陶:上個世紀初交趾陶大師洪坤福,少數傳世的憨番抬廟角交趾陶。
■花窗:三川中門石堵製作的二十四孝花窗,為惠安石匠蔣文山等人所製作,雕刻精美且富寓意。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