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比起電腦,用手碰觸更有效率

自建築跨界的植物創作者李霽:

2016/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你可能看過他的作品,在誠品信義店的櫥窗;在彷彿置身山水林園的富錦街餐館;在東區生活風格空間旁的巨大仙人掌群;在潮牌名店、工藝創作展場,甚至餐廳的裝飾、擺盤或食物裡,他把各種植物媒材從新鮮到乾燥、種子、枯木等,與異媒材結合,跳出刻板花藝框架,在不同空間展姿,讓人驚嘆原來植物這麼多話,面貌如此多元。

這個用植物說故事的人不是花藝師,是建築人李霽,從建築現場跨界到花花草草世界,還把植物玩成專業,憑藉的是「手」的縝密思維。


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的李霽笑說,可能是童年的故鄉花蓮自然地景太吸引人,讓他習慣伸手去摸,無論是壯闊的太魯閣岩壁,還是住家附近的溪流湖畔野地,花草枯枝青苔,不僅是視覺,更是觸覺與嗅覺,在手指觸碰間,感受其形狀、質地、溫度,轉化成身體記憶。

因此,在建築系同學大量仰賴電腦繪圖繳交作業、提酷炫的畢業製作時,他還是固守古老的手工形式,以八十個模型、六十張手繪圖完成畢業製作。「我不是反對電腦,而是電腦對我來說是工具,需要知識的訓練和養成,才有辦法建構出我想要的畫面;但手可以直接碰觸,更真實快速的感受,對我來說,是更有效率也更有溫度的。」

觸摸,挖掘更深層的訊息

而以植物做為創作主軸則起一次醫美專櫃的設計案,當時李霽設計了一整面燒杯牆,杯內種上植物,這種結合自然的設計讓業主大為讚賞,讓他動起將植物與空間做更多大膽實驗的念頭。

他先是打破一般人對呈現植物的方式(如盆栽、花藝),將各式植材混搭,做成造型物件,再擺放、懸吊於空間之中,藉以軟化、立體化空間,使之與空間形成有趣的對話。近年來更進一步把植物當作建築主體來思考,結合不同材質、形式與造型,讓作品本身既可獨立存在,又能賦予空間不同的表情、溫度和想法。

「經由手的觸摸與感受,可以傳遞非常多訊息,挖掘到事物背後的意涵。」李霽舉例,一般人只看花盛開的那一刻,但植物並不只存在於綻放時,而是從種子、發芽、茂盛到凋萎,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美,透過手的觸碰,眼睛的觀察,就能讀出不同植物的質地,「看似相同的兩朵花,都可能會說出不同的故事。」唯有真正理解植物的脾氣與特質,才能找出最適合表現的形式和空間,而不是一味霸氣的「我就是要你彎成這個角度」的對待方式。

「通過手可以將所接收到的訊息傳回大腦,讓手腦有更好的聯通關係。」他說,想像是一回事,手作累積的記憶是另一回事。「這就像插一盆花,看別人做總覺得很簡單,自己實際操作時才發現每朵花的位置、角度、插下去的瞬間固定性夠不夠等,這些都屬於手的思考控制,沒有控制好就會把花折斷,或是讓造型改變。」

「手作最能展現一個人的特質。」李霽笑說,每回教學生創作,只要觀察學生使用的花材與成果,就能讀出這個人的個性,知道對方在想什麼,簡直就是另類的心理分析。

從實驗的興趣玩票到法國愛馬仕專程找他合作,李霽話鋒一轉說起正著手準備今年參與建築師執照考試。「我還是想蓋房子啊。」他說,植物創作與建築並不衝突,還是很好的互聯互補,為何不?

小檔案_李霽

經歷:建築、景觀、室內設計,植物創作教學
現職:質物霽畫負責人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