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他的半輩子 一頁台灣玻璃史

歷經盛世、出走與回歸,守著八卦窯的技藝修煉師

2016/08/11

  • 文字 / 行人文化實驗室《透明的記憶》
  • 攝影 / 翁子恒
  • 圖片提供 / 行人文化實驗室《透明的記憶》
LINE分享 FB分享

如果角度對了,走在竹南工業區內,遠遠就能看到兩支煙囪,上頭「利銓」二字依稀可見,這裡是利銓的第二代廠房,見證了邱文虎從第一代廠房一天生產一百多個燈罩,歷經火劫後一路飛快增加到一千多個產能,一如那個時代的台灣玻璃發展盛況。

邱文虎聊起半生的玻璃情緣,有如一部活生生的台灣玻璃發展史。家無恆產的赤貧之子,國小畢業後認分的進入玻璃工廠學藝,熬過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成為日薪一百五十元的年輕小師傅。十八歲破紀錄當上最年輕的廠長,過著每天工作超過十六小時的日子。邱文虎不僅會全套的玻璃製程,對內會蓋鍋爐、退火爐、各種配料,對外懂得談生意、做業務。後來,他將新婚妻子的嫁妝拿去變現,加上標會湊足七萬元,與六位師兄弟合資開工廠,那年他才二十三歲。邱文虎回憶說,當時正逢十大建設陸續啟動,工業替代農業、「客廳即工廠」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台灣的玻璃產業也直線上升,「單是竹南地區就有多達兩百多家玻璃廠。」而他也在全家人以廠為家,以生力麵果腹的日子中慢慢站穩腳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卻讓他歸零重來。幸而生產設備神奇的毫髮無損,工人情義相挺下,在空地搭起棚架權充倉庫,災後第三天便復工。

鑽研!潛入玻璃島學技術

早年玻璃大多是外銷,出口必須透過貿易商,邱文虎在站穩腳步後一改傳統做法,直接在中經社的外銷刊物《台灣燈飾雜誌》(Lighting)上刊登廣告,找來國貿系畢業生做直接貿易。此外,他也開始實地到各國考察,觀摩各國的玻璃產業。但當時台灣被視為仿冒王國,要參觀相關產業並不容易,「去威尼斯著名的玻璃島穆拉諾(Murano)參觀,就是透過一位客戶引介,假裝成日本人。」他略帶尷尬的說。「美國人老說只有歐洲的玻璃才漂亮,台灣都是模仿的。」「我要台灣至少有一家可以做出好的玻璃。」因此,他在徵得對方同意下,以相機、手繪草稿記錄下製具、製作手勢與成品。回台後,他開始與日本、德國、義大利合作。「跟日本合作十一年完全賺不到錢,因為他們會不斷要求設備升級,但又不教Know-How,不過可學到經營管理模式。」邱文虎說,後來改向德國、義大利購買設備,雖然比日本貴,但可拿到全套的Know-How,「因為他們怕使用不當,反而毀了他們的名譽。」


有了硬體的輔助,卻沒有設計能力的他,買了一台單眼相機,跑了五十幾個國家拍當地的古蹟、建築、雕刻,買來各種文化、世界遺產書籍研究。「回來再跟壓模工廠研究,先用保麗龍雕刻看看,慢慢走出不一樣的風格。」他自豪的說,當時利銓的產品無論技術或品質,都遠遠超出台灣的同業許多。

堅持!要做沒人做過的

九○年代末期,中國崛起,夾低廉工資、廣大的土地向世界招手;而後隨兩岸開放交流、台灣工資飆漲,以及政府相關政策不利中小企業發展,使得許多中小企業選擇出走中國,邱文虎也在美國客戶給的三年期限要求下,於一九八七年起陸續於東莞、湖南設廠。「當時台灣的廠也還在運作,但一直萎縮。」年輕人不肯做,使得工人年紀偏高,產能下滑,「用在中國賺的來貼台灣」是當時許多台商的普遍做法,「但我們卻被罵為台奸。」邱文虎苦笑說。但中國政策朝令夕改,最終邱文虎還是決定撤資回台。

面對台灣人才斷層,邱文虎認為根本在於教育。「義大利的工資比台灣貴,為何到現在仍有玻璃廠、皮鞋廠、雨傘廠、服飾廠、燈飾廠?」他記得有一次住在義大利客戶家,看著客戶三歲的孩子自己決定要買什麼、穿什麼,「這是教育,不僅是環境教育,還有美感教育。」邱文虎說,在國外甚至有玻璃相關的專業系所,才能做科學的研究,「中國還有專門的玻璃學校,有玻璃系、陶瓷系、窯爐系。」

當產業環境不再成為現實,還想繼續下去嗎?邱文虎黯淡已久的眼睛再度發光,「當然,而且是沒人做過的。」他說,這是綜合威尼斯經驗與工作室的模式,希望在未來,成為一個提供藝術家創作、也能自我小量生產的創意基地。


【延伸閱讀】3種關鍵職人

台灣傳統窯口玻璃燒製過程中,包含三個以「人」為主的關鍵:模具師、司爐人與口吹師。老師傅樂於嘗試不同造型與技法,成為本土創新玻璃品牌決定留在台灣的最大後盾。

■司爐人

要獲得晶瑩的玻璃製品,所有玻璃原料都要徹底熔解,須七、八個小時攝氏千度以上高溫持續加熱。這就是「燒火ㄟ」(司爐人)的主要工作,確保爐火徹夜燃燒,並準備好明天所需要的玻璃原料。

■模具師

模具師接過設計師、玻璃廠的設計圖或木頭樣貌後,腦子便啟動3D模式,開始解構模具,再將腦中畫面透過不同的機台刻畫在一塊塊的生鐵上,將生鐵磨成各種形體、不同花紋的模型,他們決定了設計會是幻想還是夢想。

■口吹師

模具口吹是完全以「人」為掌控技術關鍵的製法,透過吹氣填充玻璃的內在,再使用模具來形塑其外貌。吹的時候因為有地心引力,要順著玻璃微微往下吹,並透過旋轉瓶身,去感覺玻璃的厚薄,逐一將玻璃在模具中調整出最佳狀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