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廢墟多地處偏僻,愛好者往往結伴同行彼此照應,隨身攜帶相機、手電筒或手套等工具;同好間習慣保密廢墟地點,外人僅能從畫面細節猜測。(來源:廢墟誌提供)

搜索被遺忘的生活拼圖

探險玩家

2016/05/26

  • 文字 / 郭恆成
  • 圖片提供 / 廢墟誌
LINE分享 FB分享

英國哲學家懷德海說過:「冒險是文明的本質。」廣義來說,走訪廢墟屬於「城市探索」(Urban Exploration)活動的一環,舉凡棄置郊區的工廠、醫院甚至關閉已久的地下鐵、防空洞……都是令探險家躍躍欲試的目標。

一九八○年代台灣的實驗劇團開始進駐廢墟,一來減輕場地租借費,二來在無人限制的環境下,團員更能盡情發揮,水湳洞選煉廠遺址和三芝飛碟屋都曾有劇團演出,當時最轟動的事件莫過於金枝演社於一九九七年在舊台北酒廠公演,導演遭警方押解,引起社會關注,最後促成設立華山藝文特區。

廢墟愛好者除了來自攝影、歷史與建築專業等領域,還有一群生存遊戲玩家會在廢墟裡「槍戰」找刺激,亦不乏平日執法的警察及消防隊員,但因為進入私有土地上的廢墟較具爭議,他們在探險時顯得更加低調。

最有趣的,是碰到對台灣廢墟瞭若指掌的外國人,網站「廢墟誌」創辦人Leo分享:「這圈子其實不大,所以出遊難得遇見老外都會聊天,有時從他們口中聽到連我都不知道的地點,像我曾跟一位英國人走進中興新村黑漆漆的地下碉堡,他逛起來卻熟門熟路!」

香港廢墟社團也常與台灣同好交流,曾受《明報》專訪談廢墟,並出版廢墟攝影集的Sing Chan認為:「香港的廢墟探索從三年前開始越來越多人注意,原本以二、三十歲年輕人為主,但舉辦相片展接觸群眾後才發現,有些五、六十歲的長輩曾在我們拍過的廢墟裡工作、生活,他們也從親身經驗分享城市的演變。」

歷經英國統治的香港,和台灣日治時期相同,留下許多殖民地風情的廢墟,Sing Chan指出各地差異:「港英建築集中在港島及九龍市區,想看傳統中式建築,新界地區是最佳選擇,區內元朗、粉嶺與西貢的村落年代甚至可追溯至宋朝,是了解香港歷史的好地方。」透過網路社團的圖文分享,廢墟變成一扇窺看城市歷史的另類窗口,它的魅力在於讓人們重拾本已遺忘的生活點滴。

【延伸閱讀】台港廢墟同好

■臉書社團

●台灣廢墟研究
台灣目前最大廢墟主題社團,擁有3萬8千名成員並持續成長。由建築學者李清志創辦,原先僅供教學之用,後開放探險者分享攝影創作。廢墟拍攝地點雖以台灣為主,也不乏國外廢墟地標。

●遊棄人間
4位志同道合的香港廢墟愛好者成立,有感於香港地狹人稠,老建築生命週期短暫,希望留下成長環境的影像紀錄,從新聞報導與日常生活蒐集線索,前往香港各區拍攝舊唐樓、官署、市場等庶民空間。

●荒凝止息
由香港平面設計師Sing Chan創立,曾出版《荒影無痕:香港廢墟攝影》記錄漁村、港英建築和工業遺跡等風土特色,捕捉安靜寂寥的氣氛,除了香港本地也跨足日本、冰島等國拍攝。

●台灣日式宿舍群 近來可好
刊載已指定為古蹟,或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日式宿舍群,雖然某些空間經整理不屬於廢墟狀態,卻能從圖片看出當時的歷史人文。近期日本建築師渡邊義孝於該社團分享台灣老日式建築地圖,引起討論。

■網站

●廢墟誌 
ruinermag.com
台灣平面設計師Leo創辦,以廢墟為主題的多元網站,除了台灣景點也介紹國內外攝影師走訪廢墟的第一手圖文紀錄,並延伸探討範圍至電影、藝術創作等大眾較陌生的領域,凸顯主題背後的文化意涵。

●28dayslater
www.28dayslater.co.uk
英國城市探索Urban Exploration主題論壇,開放探險者們投稿,有系統的將影像分門別類,如:工業場址、軍事設施、地下空間……,不時會利用Google地圖標示地點,為外國同好間交流平台。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