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在生命轉彎處邂逅披頭四

陶爸的朝聖之旅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二○○五年十月,英國利物浦的一輛巴士,車上都是一干中年人士。嚮導使出渾身解數,一邊解說一邊唱歌。他唱的是一九六○年代的Beatles老歌,這是披頭四的「神奇之旅」(The Beatles Story: Magical Mystery Tour),而這一車都是披頭四的資深粉絲。

在導遊帶路之下,大家向披頭四相關建築物行注目禮:團員們小時住的Penny Lane一區、每個人的舊居、約翰.藍儂幼時,撫養他長大的姨媽會帶他去玩耍的Strawberry Field孤兒院(園遊會)、披頭四出道時駐唱的洞穴酒吧(Cavern Pub)……。

車裡滿滿的西方臉孔當中,有兩位東方人格外突出。

這人就是奇哥公司董事長陶傳正夫婦。一九四六年出生的陶傳正,愛音樂、愛戲劇、愛全力享受能讓他本人快樂之事。到披頭四的故鄉——英國利物浦來一趟Beatles之旅,似乎也不足為奇。

然而,披頭四之旅,卻不只是朝聖偶像的旅行。它更像人生峰迴路轉的註腳──因為人稱「陶爸」的陶傳正,生命的高潮與低谷,都與披頭四相遇。

一說到披頭四,每位團員(包括原創團員)的成長歷程、人格特質、恩怨情仇,陶爸聊起來可彷彿比家人還熟。連Beatles第一位同性戀製作人做何種打扮、主唱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媽怎麼走的,他都不可思議的一清二楚。

生在世家的他,一九六○年代初,在建國中學初中部時期,可以玩樂團玩到中學念了四年。好不容易考進高中板橋中學,吉他手陶傳正還把教室板凳拆下來、砍成一條槓,上頭綁了橡皮筋就這麼當成虛擬吉他練將起來。「當年一堂課如果聽進去一○%,就算是很用功了。」陶爸說。

陶爸的爸爸陶子厚雖然個性豪爽罵人罵習慣,見了獨生子只愛唱歌不愛背書,卻奇特的沒多說啥。

甚至,陶子厚某回出國出差,還買了錄音設備給兒子。初中生陶傳正和團友便把家裡封得密密的,關掉很吵的舊式冷氣,滿頭大汗錄了幾首歌,主動寄到廣播電台自薦。還真有些電台播了他們的歌,他們還上了一次電視節目——「青春旋律」。陶爸的爸爸另一趟出差,甚至主動帶回一套鼓,說:「你們玩吧!」

這群剛學英文的中學生,一開始學的都是美國民謠,像早期的Kingstone Trio三重唱和後期的Peter, Paul and Mary合唱團等等。當時台灣自己的歌,則全是無聊極了的淨化歌曲。可以想見,留著西瓜頭、穿著類似學生制服的披頭四一出現,直接吶喊「I Wanna Hold Your Hand」時,對他們、以及全球年輕人的衝擊有多強。

「不得了,以前根本沒有這種東西,他們簡直是外星人!」陶傳正說。當年台灣報紙第一次報導披頭四的新聞,他歷歷在目,少年陶傳正曾小心翼翼的將剪報貼在筆記本裡。

但是,雖然辦樂團是陶爸的人生大夢,身為獨子的他無從選擇。當兵回來就進了家族企業栽進工作,他聽音樂的習慣因此斷層了十幾年。仔細重聽進去披頭四的音樂,則是二十個年頭之後的事了。

人生四十之際,連黑道都找上陶傳正。因為,他的父親、商界山東幫大老陶子厚創辦的家族企業——國豐集團,在一九八五年,跳票了。之後十來年,逼近每年六月三十的還款日時,陶傳正的神經都繃得很緊。

不過他基因中的樂觀因子,還是讓他如此想:如果跳票的那一天是最壞的一天,將來就不會更壞了。一轉念,想好好聽音樂、讓自己快樂一點的心情回來了。於是,他在這時重拾了披頭四,甚至發現:年紀,讓他能重新理解Beatles音樂中更深層的東西。

說著說著,陶爸隨口就背了一段Beatles的經典歌詞,出自「在我生命中」(In My Life):

There are places I remember

All my life, though some have changed

Some forever not for better

Some have gone and some remained

All these places have their moments

With lovers and friends

I still can recall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In my life, I've loved them all.

根據陶傳正的考證,這首歌是John Lennon為了紀念原創始團員史都華(Stuart Sutcliffe)而寫。史都華二十來歲就因為腦瘤走了,沒能參與披頭四盛世。自己念歌詞還不夠,陶爸隨即進書房拿出一張CD,是披頭四的第二位經紀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製作的紀念專輯「In My Life」(內容是邀集名歌星、演員重唱或演奏Beatles歌曲)。當他播出由老牌演員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朗誦的同名歌曲,聽到帶著年紀的嗓音感情深沉的緩緩誦出時,的確讓人發現:這首歌輕盈的旋律背後,歌詞竟是如此早熟。

「在美國,甚至有人以研究Beatles歌詞中的詩意為博士論文題材。」奇哥、國豐企業董事長陶傳正,成了具有研究精神的粉絲(fans)。

自己也玩團的陶傳正說,這幾個由十幾二十歲利物浦青年組成的合唱團,就是戰後英國在五○年代末出現的Skiffle民謠風爵士樂團。他們的樂器極簡,找個洗衣板、以鐵片刮出聲響,就算是鼓點。拿個木頭箱子、綁根棍子、捆幾條線,則是因陋就簡的貝斯(Bass)。比較有錢的團會配上斑鳩琴,再加上兩把吉他,就能開唱了。

雖然初成團時如此困頓,披頭四早年跑到德國漢堡港區駐唱,飆起歌來可以沒日沒夜連續十個鐘頭,就算不嗑藥也夠high。他們曾經擁有用不完的青春,顛覆了全世界。

「想想看,Beatles二十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寫到兩百首歌。」陶傳正如此描述披頭四的主要創作者約翰.藍儂和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可見他們夠有想像力。他舉個例子:保羅.麥卡尼看到一位在教堂外撿米的女人,就能幻想出一首「Eleanor Rigby」,描述寂寞女人心境。這回陶爸到披頭四的故鄉去,發現利物浦人反為虛構的Rigby小姐塑像,具體化了麥卡尼的想像,形成有趣的對比。

甚至有人將披頭四擬為某種神。陶爸去年的披頭四之旅,就拍回來一張照片:在利物浦街上的一面牆,有一幅彷耶穌基督像的Beatles雕塑,一旁寫著:「Four Lads Who Shook the World.」(震撼世界的四名小子。)

Beatles之紅,剛出道時是希望記者多報導,最後是連家門都不敢出。陶爸形容,「當時他們走在街上如果跑不快,是會被歌迷殺死的!」他認為,這群人之所以是上個世紀最暢銷、最偉大的樂團,是因為他們還會寫歌。他認為,另一位也很暢銷的貓王略遜披頭四,就輸在不寫歌這一點。

可以說,陶爸的人生像個U字,而Beatles恰巧在幾個生命轉折點與他相會。披頭四初現在他年少無憂時,又陪伴他度過中年事業的艱困。如今走過谷底,在家人的共同打拚之下,事業再度上揚,而年近六十的陶傳正,到了U字型人生的另一端,也「終於」在去年秋天,趁著太太應小萍想到英國湖區Windermere小鎮參觀童話人物彼得兔家鄉之便,說服太座先到利物浦「比較順路」(其實是轉了個大彎),一償心願。

他們在利物浦所挑的紅磚老建築Holiday Inn Express 飯店,位於Albert Dock倉庫藝術區,附近就有The Beatles Story展覽館,窗外風景則是非常利物浦的港口風情,披頭四成長的背景。

只不過,這次因為是「順道」,所以兩個多小時的tour讓陶傳正大感意猶未盡,直說還要再來第二次。下一回,他要自己租輛司機兼導遊的計程車,進到建築物裡一間一間慢慢看,看個夠才走。

陶傳正說,年輕時會做的事,年紀大時不會做,反之亦然。將奇哥交給太太、兒子打理之後,他宣稱可以一個禮拜不出門,就窩在書房裡看書聽老歌。

「我書架上Beatles的東西,如果朋友見到大概會覺得很幼稚:怎麼這種年紀還在搞這個?」但搞音樂、合唱團是他的夢,十幾歲就這樣想了。全世界瘋一點的年輕人也都曾有這個夢,披頭四是他們的主。披頭四當年自己做的木箱Bass,不也等於陶傳正的板凳Guitar?

他們都一樣,有歌想唱,有話要說。藉著重溫Beatles,命運讓他得做生意的陶傳正,也重當了一回無憂的痴狂少年。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