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透過五感覺醒 感受生命之美

美學大師蔣勳的生活心法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我剛剛從這個島嶼的東部回來,在那邊跟一些年輕的朋友露營。夜晚走到海邊,有人忽然抬頭指著滿天的繁星,天上星辰多到所有的人都驚叫起來。在那樣一個海邊的夜晚,浪濤聲遠遠傳來,天空的繁星密麻如織,所有人的驚叫,其實是一種無法言語、心理層面的感動。

有多久了?我們沒有機會抬頭,面對一個充滿繁星、夏天夜晚的天空?

幾千年來,甚至比幾千年來更長久,這個天空曾經給人類許許多多神話故事的記憶。可是曾幾何時,因為在都市裡住久了,我們的燈光趕走了星辰。

人類創造了文明,也許自豪於發明出電燈;城市的燦亮繁華,好像已經驕傲自大到覺得足可取代天空的繁星。也許長久以來,人們在大自然的包圍中,懂得了大自然的美。可是我們所有的文明、我們的城市,卻好像鑄造了圍牆,把自然的美隔離在外面,所以「美」才是講不清楚的。

有沒有可能在某一個夜晚、在沒有燈光的地方,我們帶著孩子去看天空的繁星,讓他驚叫出來。接著,在這樣一個驚叫的經驗之後,開始跟他談:美。

美學的起源

十八世紀左右,德國哲學界有一個系統,希望能夠整理人類身體裡所有面對感覺的一種學問。這個學科稱作Esthetica,直接翻譯過來的意義應該是「感覺學」,傳到日本以後,日本人翻譯成漢字,就定名為「美學」。

個人的感覺裡,會存在著「喜歡」和「不喜歡」。聞到花香時會忍不住一直想聞,覺得是好香的味道,那種嗅覺上的快樂讓你產生很大的渴望;可是有些氣味我相信大家聞到以後,感覺很不舒服想嘔吐,就用手掩鼻子匆匆走過。

照道理講,感官本身是中性的,應該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美或不美的問題;如果會有特別喜歡或不喜歡的部分,往往跟我們的心靈活動有關。

我知道很多朋友會特地在某一個季節跑到一個高山上,在一個觀日出最好的地方等待日出。就算天氣冷的不得了,可能包著棉被,穿著厚厚的衣服,半夜不能好好睡覺,可是依然在那邊等待著黎明。當曙光從山頂出現,太陽跳躍出來的時候,面對那種朝氣蓬勃日出的美,我們感覺到的興奮、快樂簡直難以形容。我們說日出是美。

同時我想大家也有一個記憶,有時候在夏天的傍晚,大家趕到一條河流的出海口碼頭那兒,坐在那邊觀看落日。看到剎那與剎那之間,夕陽每一秒每一秒變化的美,我們覺得燦爛到極點,感覺到很大很大的震撼,所以夕陽也是美的。

黑格爾:大自然無美醜

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在他的著作《美學》這本書裡,提出他的論點。在他的客觀研究裡,大自然本身,包括黎明、黃昏在內,並沒有美醜的分別。黎明跟黃昏,只是種自然的現象。

我們感覺到黎明美或者黃昏美,黑格爾認為是我們在面對黎明、面對黃昏的時候,呼喚起自己生命的某一種感嘆。

譬如在黎明裡,感覺到生命蒸蒸日上的一種朝氣,一種活潑,感覺到大地從黑夜到黎明重新產生出一種生命力。於是,我們看到的好像是自己的生命,我們把自己對生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的身上。

美,是經由感官,可是它不鼓勵你停留在感官本身。

之前提到了黎明、黃昏,人們經由眼睛的視覺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也感受到夕陽色彩的燦爛。在美學的探討裡,它認為這種快樂不只是視覺上的一種快感。

康德:美是沒有目的的快樂

黎明的曙光、夕陽的燦爛,是回應到我們心靈的狀態,使之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這樣它才是一個永恆的美。它撞擊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所以很多人在燦爛的夕陽前面會熱淚盈眶,覺得好像要哭出來的感覺。

我們為什麼會為了一個夕陽哭泣?應該不會的啊。如果熱淚盈眶,那是因為心靈的最深最深處某一個部分,被觸碰到了。恆久以來人們對生命的期待、渴望,就在當下發生了。

美真正關心的,其實是心靈,而不是感官。

真正的美,不會耽溺在感官本身。德國有一位影響後世非常重要的美學家,就是康德。他對美,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他說:「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康德的意思是說,美裡面有一種快樂,可是它不是功能性的,也不是功利性的。

譬如當我們很餓時要吃東西,要填飽肚子,他認為這個時候的味覺,就不會是美的味覺。可是如果我現在已經吃飽了,正要品嘗一道很美的料理、是要品茶或品酒……注意哦,我用到「品」這個字。品這個字與味覺有關,可是比味覺層次來得高一點,就是不以吃飽為目的。 康德認為,所有目的性的事情裡都很難有美。

在中國,哲學家莊子對於美以及美的哲學,都有非常深厚的影響力。莊子哲學裡有一句話,一直被我當成格言抄錄下來,送給很多的朋友。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他覺得宇宙、大自然、還有人世間,到處都是美。「不言」,就是不說話,天地其實是沉默的。我相信莊子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中隱含著非常深刻的意義,也許今天,我們可以用較真實的方法去理解這個意義——美是比知識更高的。

你走到夜晚裡看到的滿天繁星、你走到春天裡看到的遍地花開、你在冬天看到白雪的紛飛,你在秋天看到滿山紅葉的燦爛。美無所不在。如果能夠懂得去欣賞大自然的美,對我們而言,將是種層次更高的心靈教育。

莊子:放棄比較 無所不美

翻開《莊子》,第一章是〈逍遙遊〉。他敘述了一個神話,說北方以前有一個大水池叫北冥,裡面有一條很大很大的魚,就是原文「北冥有魚」。有一天這條魚突發奇想,好想變成鳥飛起來,於是魚就變成了大鵬鳥,連飛了六個月都沒有落地。

很多人都說讀不懂《莊子》,怎麼會那麼神奇,魚一下子變成了鳥?現實的世界裡,這樣的事是不可能,可是在童話的世界,魚本來就可以變成鳥。我記得小時候做過的夢裡,我常常變成魚,也會變成鳥,可以轉換成這麼多不同狀態。那種心靈的自由是非常快樂的。

然後莊子描寫當大鳥飛過去時,地下田地裡有兩隻小小的麻雀跳來跳去,牠倆抬頭看到這麼大的一隻鳥,飛了那麼久,就說:「好奇怪!為什麼要在天上飛六個月,我們這樣子跳來跳去,不是也很快樂嗎?」

很多人讀〈逍遙遊〉到這裡時,都會有一個誤解,覺得莊子希望我們變成大鵬鳥去逍遙,而諷刺這兩隻小麻雀在地底下不能夠逍遙。

我想如果多讀幾遍《莊子》會發現他的哲學裡,其實沒有諷刺存在。

莊子覺得大鵬鳥有大鵬鳥的大,小麻雀有小麻雀的小,其實大跟小,是兩種存在的狀態,並沒有美醜、好壞及真假的問題。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那個大的忽然不想做大的,想要做小;那個小的忽然覺得:我為什麼不能變大的?痛苦由此產生,因為人不想、也不能做自己了。莊子於是在〈逍遙遊〉的最後講了一句話:「各適其志」。

人的存在就跟花的存在是一樣的,我們自己擁有別人不可取代的特性。如果我們去做比較,就會有美也有醜,就會有痛苦;若是不比較,而讓生命在一個完整的、完成的狀態,那就是一個絕對的美,那就是一種獨特性。一旦擁有了欣賞美的心境時,你會發現,這世界無所不美。

(本文摘自第一、第七及第八章)

書籍簡介_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

作者:蔣勳
出版社:遠流
關於書關於作者: 蔣勳,1947年生。
曾任《雄獅美術》月刊總編輯、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廣播主持人、出書、繪畫……,簡言之,他是同時拿畫筆與文筆的生活美學大師。本書是他繼《天地有大美》後,繼續與讀者尋索美,感覺美的生活分享。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