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重現老時代的民間美術

2,162種金紙,一個人的浮生欲望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一張側面店號印上「中港寶龍台六號」的福祿壽金,讓收藏有二千一百六十二種金銀紙的民俗收藏家張益銘,怎麼都想不通:這張紙錢到底是打哪來的啊?問遍街上所有耆老,也都說沒聽過這麼一家店。

兩年間他不停的詢問,最後才得知當年製作這張金紙的店家後代,原來就在隔壁兩條街,只是改做機械去了,六旬的老翁終於替他解答。原來,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反對台灣人燒金紙;但民間不燒紙錢心不安,為了讓日本人「查無此號」,才胡謅一處店號。而且要偷偷在半夜裡,在模版上墊橡皮筋偷印,以免碰撞發出聲音,所以邊緣才微微呈現不清楚的條紋。當初印量少,現在這樣一張皺巴巴的紙,要十幾、二十萬台幣,才買得到。

一張小小的金紙背後,竟有民間信仰,與日本殖民政府高壓統治對抗的歷史。我這才開始,對過去從來不想碰的金銀紙,產生興趣。

張益銘說,紙錢就是最好的時代心理反映。各行各業、各種時代下的眾生,害怕什麼、煩惱什麼,最想要什麼,從紙錢上一目瞭然。

例如,在一種特殊的「太歲金」上面,就可以看出當時人害怕的對象。為何寫作「太帥」?道理同樣是在日據時代禁用金紙時,用「太帥」之台語發音諧音,避開太歲金紙錢的嫌疑。同時,因為過去有句話說「太歲頭上做,無喜必有禍」,所以一直以來,太歲的面貌都被畫作非常猙獰恐怖。以這張紙錢圖案上的髮型和穿著來看,應該是以當時日本人的造形去畫出來的,表示當時日本人在台灣人心目中,就是恐怖的象徵。左腳下面凹一塊的外框,張益銘說,應該不是沒印好,而是取其「跺地入土三分」(生氣時力氣或權力很大)的意義,故意做的。

還有「豬哥錢」,是特種行業以天蓬大元帥的外形,祈求生意興隆的特殊紙錢。清末的豬哥錢,造形較可愛,臉上有豬哥痣,抱著裸女在胸前,但是黑掉的右腳也告訴人們,上這種店久了會有「副作用」。現代的豬哥錢,造形較凶惡,所有想要祈求的願望,如財源廣進、貴客滿門,都直接寫在紙錢上,較沒有隱藏的趣味了。

有些紙錢也因時空改變,逐漸被淘汰。例如,過去為感謝牛等牲畜提供勞力,會用真錢綁在牛角上。但後來怕錢被小孩偷拿走,漸發明出「六畜錢」,拿到土地公廟去燒,希望土地公保佑牲畜平安。現在「六畜錢」,大概只是回憶傳統時代的印記。

現代出現顏色、圖案、大小,都和美鈔相同的「美鈔紙錢」,或是鑲滿樂透彩彩球的「樂透金」,甚至還有「信用卡」紙錢,各種支付貨幣都跑出來了。張益銘本來無法接受這種怪異的紙錢,但後來轉念:這種紙錢的出現,不就是反映了這個時代大家的想法,以及描繪此時通行的貨幣造形嗎?於是,他開始願意承認這種花俏的新紙錢了。

而有一種永遠都不會被時代淘汰,千年來不變的願望:福、祿、壽。本來金紙上的福祿壽三神,是以中國古代的人像去象徵的。福,最有福氣的公認是范蠡、唐明皇,有一說稱現在金紙上站中央的「福」神,就是以范蠡的畫像象徵的。祿,多用西晉的石崇為代表,石崇曾有以錦緞擋風、用香椒抹牆等奢侈行徑。壽的人像代表,有的指八百歲的彭祖,還有傳說看過三次黃河澄清日(一次為三千年)的張果老。

現代的福祿壽三神已經不管仿效誰的長相,統一以戴烏紗帽、員外打扮和拿柺杖來象徵,位置也固定為中(福)、右(祿)、左(壽)。有的甚至放棄人像,以蝙「蝠」、「鹿」與四腳「獸」的諧音製版。

在環保風潮下,如今推行不燒紙錢,但張益銘認為,燒紙錢的習俗,是改變不了的。因為這是人們用來懺悔、祈福,增加信心的一種方式。只要人心裡還有不安,這種儀式就不可能被消滅。

如何可以證明燒紙錢是一種感染力很高,很受民間歡迎的習俗呢?

有種邀請好兄弟來「吃桌」用的「更衣」紙錢,上繪各式用品,請好兄弟拿去使用,張益銘有一款收藏,上面的衣服,明顯畫為衣襟向左,代表是胡人的衣著,表示連胡人都受漢人的傳統影響,開始使用紙錢。

張益銘怎麼會懂得這麼多呢?他本是麵包店的師傅,學了中國傳統算命技藝,也對台灣流傳已久的禮俗、傳統,耳濡目染的產生興趣。十多年前,有次朋友找他去看一批做金紙的木板模,對他說,日本人要以五百萬元買去,他們不想要這些民藝品流出國外,如果張益銘要,三百萬就賣給他。

奇怪的是,他對這些金紙版模,一點也不害怕,只覺得好像非常划得來,便把原本要買房子的三百萬元現金,拿去換了一倉庫的紙錢模。他認為:「台灣的房子買不完,這種東西可不是天天有。」

雖然回家被妻子臭罵了一個月,但這還真引起他的興趣,為研究其中圖形的意義和真正的價值,他每到一個地方,就上金紙店問人,或是到處尋找老的製版師傅。研究到後來,麵包店索性也不開了,他越收集、越多,成為專職研究,也製作金銀紙的職人。現在他收的紙錢,需要租用好幾個倉庫才能放得下,家裡一張三公尺的長桌,也被金紙排滿。

從研究過程中,他也換得一種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紙錢——這道道地地是版畫,也是民間美術。

他拿出比較有藝術價值的「七娘夫人」(用來祈求小孩平安成長)來說,其構圖有中國畫常見的形式,近的居下、遠的居上,近不擋遠、越遠越高。筆觸以白描為底,線條轉折之處的頓挫刀法,可以看出衣服的皺褶質感,或飄帶的輕重。黑、朱、桃、青,如同國畫,以傳統植物及礦石的天然色彩,套四色仔細印刷。用工之細,不輸正統美術。

還有照顧小孩長大成人的民俗偶像花公花婆,一般常見的多用兩老人像,但也有較特殊的構圖者,用隱喻的圖像代替人像,有傳統的文人藝術風格。其上繪花瓶,以白花代表家中兒子、紅花代表家中女兒,花「瓶」表示「平」安,用較不直接的暗喻圖形,展現美感,同樣意在祈求子孫平安。

曾有師大美術系的師生到張家,以製作版畫的角度,體驗製作金紙。本來還有人覺得毛毛的,印完之後,大家只專心討論誰的油墨使用技巧如何?誰的呈色又如何?

但張益銘感嘆,現代人用紙錢,幾乎不注重典故了,許多用語訛傳許久,也不見得有人知道。

例如考生求考運,都會拿紙錢去拜孔子、拜「恩主公」,其實都是錯的。孔子是儒生,照理說應不接受燒紙錢的儀式。而武文昌中,梓橦帝君、關聖帝君(即恩主公)、孚佑帝君(呂洞賓)和朱熹,都屬聖人,而非神,其中真正具有神格的,是魁星。考生今後想燒紙錢求考運,可別忘了用對魁星金,更講究的,應該還要填「祈求顯達科名上秉天聽疏文」,才是懂傳統。

又例如,平時大家常隨口稱作「吧坪、吧坪」的,是開數特別大(36開)的一種紙錢,側面會印上「幼大吧」,卻沒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張益銘「巡迴」全省金紙店時,意外在台南學甲一位莊姓先生口中,得知這是他祖父最先開始刻的。

原來,以前為了要討好顧客,特別做了這種大開數的紙錢,而且用的是較好的紙,在台語中稱作「幼紙」(較細緻的紙),正中央所貼的錫箔也較大,台語音作「大吧」(大張的箔),側面就印上「幼紙大吧」。只是後來印量沒那麼大,紙一疊不夠厚,竟被拿掉一個字,改作「幼大吧」,當年的用意就這麼沉入時代裡,張益銘沒去挖掘,恐怕就越來越少人知道了。

還好,本來在教爵士鼓、二十五歲的兒子張楊,去年竟願回來繼承父親的收藏,「以前只覺得,父母的職業很難解釋,」他說,「現在看到如果沒有人能把他的研究傳承下來,以後可能就沒有人知道了。」幸而年輕一輩願意投入這種特殊收藏,未來的人,才能從這裡,了解過去金銀紙裡隱藏的秘密。 *金紙起源

為何有金紙、銀紙?張益銘說,這是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對待亡者與他在世時一樣)觀念的延續。以往王公貴族過世,家人會用真金、真玉,製作生活器具陪葬,供往生者在另一個世界使用,或供奉給天神;東漢時紙被發明之後,使得一般家庭也可以將生活用品,畫在造價較低的紙上,燃燒後經過通往天上的煙(道理與燒香雷同),奉獻給亡者,或表達敬畏神祇的心意。 *請問紙錢專家,到底要不要燒紙錢?

張益銘說,燒紙錢是一種安慰自己的心理,但其實人們心中的不安,也可以用別的方式來化解。他說,如果算命的算到有血光之災,只要自己小心,即使算得準,起碼受傷時不會太嚴重。或是算到與人有口舌是非,當然可以燒「朱雀」來化解,但是自己潔身自愛,對人忍讓,這類是非也就不容易發生了,不是嗎? *金紙傳說

唐代開始有冥錢的說法,傳唐太宗昏迷,遊陰間,見到許多孤魂野鬼,原來他們都是唐開國時的戰爭冤魂,醒後命臣製作陰間用的紙錢,為他們超渡。又一說為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紙後銷路不佳,回鄉詐死,命妻燒紙錢,假還魂,稱是給牛頭馬面這些錢得以返陽。也有另外類似說法,主角改為蔡倫之兄。各種說法都以傳說故事的色彩較重。

*張益銘

出生:民國41年

收藏資歷:20年

收藏數量:2,162種

最貴重的收藏品:古時生活用品(燒給亡者)的木板模

最獨特的收藏品:日據時代禁用金紙時的偷印版本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