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發現台灣消失的寶藏

當生態博士潛進海洋世界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占了地球面積七○%的海底世界,蘊藏著太多新奇的視覺經驗,超乎你我想像。對海底生物來說,珊瑚礁就像是座錯綜複雜的城市,不僅白晝忙碌,晚上的夜生活更是熱鬧。白天看來平靜無波,其實暗藏殺機,每個生命,都在為自己的存活而努力。

一隻梭魚在海裡按兵不動,彷彿天下無事,另一隻小魚從旁輕輕游過,一眨眼的工夫,無辜的小魚立即被梭魚的剃刀狀利齒裁成一半,一命嗚呼!海裡有血腥的限制級畫面,卻也有如動畫般令人目眩神迷、色彩斑斕的世界。

千奇百怪的海洋秀

各形各色的珊瑚礁隨著海水舞動身軀,小丑魚與海葵悠臥其間;烏賊配合自身所處的背景,迅速改變身上的顏色,不一會兒,就又「賊頭賊腦」的游到遠方;石崇魚藏在珊瑚礁裡,簡直就像珊瑚礁的一部分,令人真假莫辨。突然間,游來一隻綠蠵龜,躺臥在環形的珊瑚礁裡,像是醉臥在躺椅上那般舒適宜人。

而陸地上的Spa,竟然也在海底出現了!平時兇猛的鯊魚,張開嘴巴,讓小魚擔任清潔員的角色,到這龐然大物的嘴裡來清掉口中的細菌。這鯊魚與小魚的和諧畫面,相當少見。

這些精彩的海底生命紀錄片,是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博士的選片。過去台灣人總被教導「不要玩水」、「不要到海邊」,但在澎湖出生的他,對海洋有一份熱情與嚮往,於是在念海洋大學研究所時,就瞞著家裡偷偷去學潛水。這一潛,潛出了鄭明修的另一個世界。

他在東北角的龜山島研究台灣特有「怪方蟹」的食性生態,發現這些棲居在海底熱泉噴口的螃蟹,是以被熱泉煙柱殺死的浮游生物為覓食對象,證明了體質異於常「蟹」的怪方蟹,能夠在極酸的環境下覓食存活。這個發現,也讓鄭明修獲得了「生態學琵琶湖獎」,這是滋賀縣政府在一九九一年所成立的獎項,目的在於推動生態保育研究,在亞洲生態學界極具重要性。

看了《美國的海底寶藏》這支紀錄片,片中介紹了美國十三處國家海洋保護區,研究人員在藍海中與碩大的鯨魚共游,人魚懸殊的比例令人屏息,那一幕,讓鄭明修相當感動。

而另一部以「綠蠵龜」為主角的紀錄片,則是以馬來西亞的潛水天堂西巴丹島為拍攝地,熱愛潛水的鄭明修曾三度造訪此地,「我在西巴丹潛水一小時看到的綠蠵龜,比在台灣潛水一年看到的還多!」他回憶,甚至在沙灘上,都還可以看到巨型蜥蜴在遊客面前打情罵俏,而這些美景,台灣其實都曾經擁有過。

人海共榮的保育觀

「我現在都不講保育,我都講要怎麼『賺錢』,人家才會想聽。」目前致力於海洋教育、立法及研究的鄭明修認為,光是提倡保育,很多人會認為事不關己,但若是落實到「經濟面」,大家自然就容易接受了。

像是前幾年他在墾丁推動「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利用晚上的時間,邀請當地的漁民及浮潛業者來聽演講,宣導復育海洋生命的觀念與方式,從「觀光」的角度出發,漁民也慢慢的從反對到支持。兩年多來,後壁湖一帶的海膽,從原來零零落落的畫面,增加到兩萬多顆。生態恢復了,遊客自然願意過來觀光,浮潛業者便有生意好做,製造雙贏的局面,保育工作也才能繼續。

「吃魚只能吃一次,賞魚卻能永續。」鄭明修提到,台灣向來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像體型超大的黑鮪魚,近年來成為海鮮季的活招牌,大家搶而食之。「這麼大型的動物,難道不能受野生動物法的保護,成為保育動物嗎?」鄭明修的口吻,從平和轉為激動,再變為無奈。

保育的觀念確實得要落實到生活中,鄭明修提到,在德國曾有年輕人將機油倒在下水道,被眼尖的歐巴桑看見了,立即打電話報警。不到兩分鐘,警察就趕到現場,逮了年輕人,要求罰款。「保育工作,就是需要熱心的歐巴桑和盡忠職守的警察!」鄭明修大聲疾呼,每一個地球居民,都可以從確實做好垃圾、廚餘分類做起,並積極督促政府做好地下水的管理,以保護我們的海洋。

而欣賞紀錄片,並不是要「緬懷」海底世界,而是時時提醒我們,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竭。 《商業周刊》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專訪各界意見領袖,談論當月每週五晚間十點鐘播出的「My NGC」系列影片,訪問內容於每月第一週登出。

*鄭明修

1957年生

學歷: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

現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心得:希望大家能記憶我們的環境曾如此美麗,要更積極愛護。

*鄭明修的片單

2/1 蠻荒殺手——礁藏殺機

內容:每一個海底殺手都有致命武器,其他的海底生物又要如何逃命?

2/15 西巴丹綠蠵龜

內容:西巴丹吸引綠蠵龜前來交配產卵,但火山下的洞穴,卻暗藏玄機……

2/22 人間伊甸園——帛琉

內容:帛琉遠離時間與外界的侵擾,因而保有全球最豐富的珊瑚礁資源與罕見生物。

2/29 美國的海底寶藏(上、下)

內容:透過潛水者的鏡頭,欣賞美國的13座國家海洋保護區。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