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市集裡的京都

老工匠、真職人來擺攤,深入一千兩百年庶民品味

2015/08/18

  • 文字 / 曲培棻
LINE分享 FB分享

小時候外婆家後方有間大廟,只要外婆去燒香祈福,我就一定要跟,原因是廟口好吃好玩又好買的攤販,外婆總讓我吃飽喝足提著新鮮貨回家,那是我最懷念的童年回憶。京都的市集讓我重溫兒時購物的喜悅,規模、素質及與東西一見鍾情的奇緣讓我樂此不疲。市集的可愛在於濃濃的人情味,你可以與行家面對面切磋討教知識,你買到的東西是人與人交流的結晶,錯過難再得。

我覺得觀察一個城市最直接最透徹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市集。年歲超過一千兩百年的京都,最生動的庶民文化在市集裡,最獨特的東西也在市集裡。

京都市集緣起宗教,信徒定期前來參拜,寺廟神社門前人多好做買賣,免去古人奔波四處買貨之苦,可謂古早的百貨商場。京都市集現在也分傳統與現代,通常冠上「手作」(手づくり)市集裡的物品多數是作者的創作、也比較時尚。一九八七年京都掀起手作市集風潮,而今壯大成為主力,手作市集的核心價值,是透過市集讓作者發表創作、傳達信念、買賣雙方交誼。大多規定只能賣非量產的自製品,攤主是作者本人,不可請人代售或批貨來賣。

雖說世界上到處都有市集,要像京都並不容易,豐富的內涵與類別由眾多術業有專攻、理念相近的攤主們組成,其中有傳統老舖的匠人、創業的設計家、美術工藝學校的學生,還有專業職人、業餘鑽研興趣的愛好者。京都曾是千年首都,工藝發達不在話下,亦多開辦藝術設計科系的大學,更深層的原因是日本江戶時代太平富庶近三百年,全民除正職外鑽研興趣,蔚為風氣,上至茶道、花道、俳句等,下至戲曲、園藝、手工藝等,這種學藝樂趣潛移默化在日本人生活中到今天。

京都市集本質與台灣的擺地攤截然不同,攤主在擅長又深愛的手藝上自娛娛人,不只年輕人,熟齡者有時更令人刮目相看,我曾遇一位至少五十歲的先生,凝神打磨木頭做關節可動的原木機器人,當我說要買,他竟然驚訝得說不出話,默默轉身用氣泡紙仔細保護後,再用一條好大的包袱巾裹成日本傳統包袱,才把他的寶貝交給我,當他打包時,一旁其他攤商忍不住幫腔說:「他姊姊說,他每天在家都不停磨木頭做這些……」

京都市集充分反映京都人的整齊、守禮、敬業,不疾不徐,對眾生懷有敬意,感謝地祇出借領域,自制來去不留痕跡。若有機會進入市集這樣的京都人私領域,拜託不要殺價,這是對攤主失禮,也破壞彼此印象。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