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走進田中央 觀稻逛藝術

台南後壁土溝村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請問土溝美術館在哪裡呀?」第一次來到土溝村的人,經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整個土溝都是美術館呀!」村裡的婆婆、爺爺都會咧著嘴,笑呵呵回答。

「土溝」位於台南市北邊的後壁區,近嘉義縣,與電影《無米樂》裡崑濱伯所住的菁寮區,僅一條台一線之隔,同樣有著遼闊而恬靜的農村景觀。在去年之前,土溝還只是個在地圖上會被忽略的小村落,鮮少人會駐足停留,卻因為喊出「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引起許多關注。

初來乍到的人,大概都會摸不著頭緒,一臉問號的找起美術館。土溝農村美術館執行長呂耀中解釋,村子裡並沒有「一間美術館」,因為「整個村莊就是美術館」,不管是田地間、房舍邊或是老房子裡,都有公共藝術品的展示空間,每位村民都是導覽員,村子裡的雜貨店和食堂就是售票處兼服務台。

每年十一月,是金黃稻作準備收成的時間,也是美術館的「開展時間」。今年,也將邀請藝術家進駐,利用社區裡的家屋、合院及倉庫等空間舉辦藝術展,甚至有別開生面的辦桌音樂餐會等活動。租台鐵馬,就能輕鬆跑遍村落、欣賞展覽與公共藝術。

此刻的嘉南平原,是一望無際的綠。一畝畝阡陌相連的田,不停延伸,直到與湛藍的天際線接軌。朝陽下,清晨的露珠在稻葉閃爍,大地像幅被繡上了金絲線的長綠絨地毯。秋初的傍晚,偶爾有陣滂沱大雨,村子裡協會總幹事蘇朝基的家,是最佳避雨點,也是呂耀中賞雨景的秘密基地,更是公共藝術欣賞點之一,牆上就掛著藝術家所繪的書畫作品,是任何人都能親近的空間。

這房子就在稻田邊,連接稻田的一側,是座有屋簷的寬敞木製平台,坐在這兒聽風看雨賞稻浪,雨霧間的稻作,又是另一幅美好景致。雖是平原,但田地仍有高低起伏,春季清朗無雲時,還能遠眺玉山頂上的三月雪,「這裡的景象,總讓我想起台灣畫家陳澄波的畫。」

「我們刻意不做自主導覽牌,就是希望來村裡面的遊客,都能和村民互動,買張地圖找路,村民都會很樂意協助指路。」呂耀中說,設置這些藝術品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自在的親近。

像是公共藝術「坐十分鐘的陶淵明」,就是由呂耀中學弟陳昱良所發想的。兩張以水泥打造、馬賽克拼貼的座椅與一張桌子,有著溫柔曲線,讓路過的人都忍不住想坐下來,輕鬆賞稻看風景。而最常坐在這裡泡茶聊天的人,就是在地居民、住在對面的白毛伯。藝術在此,並非高不可攀。農村和美術館,兩個看起來各自不相干的元素,卻在土溝相遇、碰撞。

這個美麗故事的種子,早在十一年前就已種下。當時,二十來歲的呂耀中還是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學生,來自台中,是個典型的都市小孩,從來沒種過田,卻因為要做論文題目,來到土溝村,想要參與社區營造。那時的他從沒想到過,一來到土溝,就走不了了。

當時,呂耀中曾經跑過幾個社區,他發現多數社區的營造工作都處於被動,但土溝的社區發展協會卻很不一樣,四、五年級的中壯年成員在當時就已意識到農村問題,試圖做些改變。「沒有特色,我們就要自己創造特色。」

於是,當多數社區的社區營造都還停留在整理環境、綠美化的階段時,土溝已經跑在前面,開始把公共藝術「偷渡」到社區裡來。

現任協會常務理事的前村長張佳惠回憶,當時村子裡仍有最後一條水牛,農村對水牛有著深厚情感,大家決定以「水牛精神」做為村莊的代表。於是,請到嘉義的石雕家侯加福,為村民雕刻一頭水牛。村子裡有藝術家要來?水牛也是藝術品?

侯加福回憶,他和居民之間原本素不相識,「一開始,大家都假裝經過,在遠處偷偷張望。」但隨著日子過去,居民的距離越來越近。

當時正值冬季,寒風颼颼,侯加福在自己搭建的小棚子下工作,有時強風一陣,把棚子給吹垮,村裡的伯伯、爺爺會開始幫忙搭棚,嬸嬸奶奶則送熱茶過來。

人情,是被時間磨出來的。當水牛快完成時,居民看見水牛的頭上還沒有角,心裡急了,趕緊問,「啊!這水牛怎麼沒有角?」侯加福笑笑回答:「別急,還沒有刻好呀!」最後,強韌而堅實的牛角,溫柔的長在水牛頭上,身旁跟著一隻隻的白鷺鷥,背上,一個孩子安坐在牛身上,掛著安適的微笑,象徵著代代相承。

水牛雖是石雕,卻有種柔和的溫潤。現在,村子裡唯一的那頭水牛已經不在了,但居民仍能摸摸石雕水牛的頭,回憶起農村的美好價值。而侯加福,也在五、六年前正式成為土溝新居民,他一來,也走不了了。

「這就是設置公共藝術的目的,重點是過程,整個社區能以不同的形式共同參與,凝聚共識與情感。」呂耀中說道。

清晨五、六點鐘,早市正在村裡唯一的市街上展開,仔細一瞧,在豬肉、魚肉攤的後面,就有一處公共藝術「鄉情沙發」。魚、肉攤的婆婆很自然的邀我們坐下來,「坐啦!這張沙發很好摸,坐起來很舒服,也可以躺下來睡覺喔!」

婆婆開心的回憶,當時南藝大的學生在大太陽底下「做土水」,她趕忙拿來斗笠好遮陽。渴了,就有人拿茶水出來。用餐時間到了,農家的爺奶吆喝一下,大夥兒吃晚餐、喝茶聊天說故事。

一座公共藝術,承載的是更多居民的日常記憶。至於「什麼是藝術?」「這張馬賽克拼貼的沙發是藝術嗎?」對村民來說,早已不是重點。

如今,呂耀中的碩士學位早就拿到了,他卻仍留在土溝進行他的「無學位論文」。五、六年前,他和學弟張龍吉一起開公司,就連學弟妹也跟著回來經營事業。這群年輕人,在農村找到了城市裡所缺少的溫厚人情及款待之心,每個人對於土溝,都有一分情深義重。村民早就把這群年輕人當自家孩子。學妹魏如婉論文口試在村裡舉行,台下爺爺奶奶是超級後援團。張龍吉辦喜宴,村民包遊覽車南下高雄參加。

十一月就要舉辦活動了,呂耀中的水牛設計工作室幾乎是停下工作,全力投入社區。我很俗氣的問呂耀中,「你不會想趁年輕的時候多賺一點,存人生第一桶金嗎?」他笑說:「社區比賺錢好玩,其實是土溝給我們舞台,如果沒有土溝,我們早就鳥獸散了。當個上班族,每天默默的上班、下班而已。」

同樣回來開公司的陳昱良悄悄說:「聽說『土溝的土會黏人』!」我完全感受到這黏人的氛圍,原來,美好的田園風光只是誘餌,當你踏進村裡感受人情,也會發現走不了了。

【延伸閱讀】「土溝農村美術館」旅遊情報

怎麼玩:團體旅遊可請協會安排導覽行程,或可自行前往村裡雜貨店T-APPLE(大蘋果)購買導覽地圖,租鐵馬跟著地圖逛公共藝術;村裡有小食堂可用餐;距離土溝最近的民宿為白河的「三叔公的家」。今年的美術館活動,將於十一月九日展開,詳見網站/togoartmuseum.myweb.hinet.net

聯絡誰:土溝農村美術館(地址/台南市後壁區土溝里五十六之一號,電話/06-687-4505)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