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農民曆變成歌 黑膠藝文學

金鼎獎作家,另類蒐藏台灣的聲音故事

2015/08/03

  • 文字 / 陳怡如
LINE分享 FB分享

曾三度獲得金鼎獎的作家李志銘,不僅愛書成癮,同時也是挖掘聲音的行家。比起資深樂友,他的膠齡不算太長,聽黑膠的原因也很偶然。他在八年前無意間逛到一家二手唱片行,勾起小時候聽黑膠的回憶,於是花了三千元買下店內的二手唱盤,成為他人生中第一個黑膠唱機,從此入了黑膠門。

李志銘玩黑膠不追求硬體競賽,而是用聲音溯及過往。在他蒐藏的千張黑膠中,每張都藏著一則時代故事,儼然是聲音版的台灣縮影。「台灣很多聲音都被丟掉了!我想找到現在被人遺忘的聲音,也是CD時代沒有留下來的聲音。」

他拿出一張《台灣阿里山森林鐵道》的唱片,這是日本野鳥專家蒲谷鶴彥錄下的火車聲音,唱片形容火車登山時「氣息奄奄」,下山時「生龍活虎」。就在李志銘玩味這難得聲響時,沒想到唱片裡還藏著一個意外驚喜。

一段短短不到兩分鐘的歌曲,是蒲谷鶴彥途經嘉義車站一號月台錄下的便當叫賣聲,小販先用日文再用台語大喊,襯著叫賣聲的,是車站播放的現場音樂,打開黑膠封套,裡頭還有當時販售便當的老照片。李志銘說,這張一九六九年出版的專輯,可能是現存台灣最早的叫賣聲紀錄。

另一張《淡水最後一班列車》,則保留了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盛大紀念活動。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五日,是台鐵淡水線營運的最後一天,往後將改建為大家今日熟悉的捷運淡水線。停駛那天,許多民眾湧入月台,搶搭最後一般列車,有人甚至不顧形象從窗戶跳進車內,熱烈反應讓紀念專輯《淡水最後一班列車》因而誕生。「那是個家常的地方,小雨始終不斷,奢侈的藍天和陽光,鄉音依然熟悉……」細聽歌曲,李志銘形容,字裡行間彷彿閃過一幕幕熟悉畫面:平交道、老車站、碼頭邊、魚丸湯,勾起記憶中的庶民氣味。

而台灣人熟悉不過的農民曆,竟也曾做為黑膠唱片的創作主題。李志銘對農民曆最深的印象,便是印在封底背面的「食物相剋圖」。七○年代,歌手郭大誠以此為主題發行了《勸吃調》專輯,他以逗趣口吻唱著:「紅棗吃了擱吃鱔魚,你頭毛會掉到沒半支/田螺不可炒木耳,你若笨笨擱不知死,吃了你就得找先生。」生動呈現過去農業社會特有的飲食信仰。

李志銘特愛五、六○年代的台語老歌,他認為那時的曲風有種鮮活感覺,和現在的苦情風格大不相同,「找唱片要有耐心,像台語說的『巡田水』。」他常在福和橋下的跳蚤市場挖寶,一張寶島歌后紀露霞為電影《艷賊黑蜘蛛》錄製的原聲帶,便是許多歌迷沒有的珍貴逸品。裡頭有一首改編自猶太民謠的輕快歌曲,展現少有的台語韻味,這首旋律後來也被選為電影《父後七日》的片頭曲。這些黑膠暗藏的聲音密碼,完整保留了我們不知道的台灣,成為再現過去風華的最好線索。

【延伸閱讀】唱片挖寶處
1.古殿樂藏:新北市淡水區民族路31巷15號
2.先行一車:台北市大安區師大路102巷8號
3.雅虎、ebay等拍賣網站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