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探索江賢二藝術園區,面朝太平洋的色彩實驗室

2025/04/13

LINE分享 FB分享

江賢二年輕的時候,曾夢想當建築師。他親手做過的建築,是3件建築模型鋼雕。這些錐形與幾何形狀的作品,因為當時想不出名稱,索性用農業資材室的法定面積取名,叫《13.5坪》。

搬到台東後,江賢二本想將雕塑放大,蓋成自家住宅,但因為造型特異,無人敢蓋。籌備園區過程中,他從3件鋼雕作品中,選擇兩件出來,找來旅德建築師林友寒,終於將作品放大,蓋成接待中心與第三展覽廳。

※延伸閱讀:在藝術與人工智慧間追問,傳奇畫家江賢二:善與美是AI不能給

※延伸閱讀:30年不願意賣畫,他在台東創作找到光,江賢二園區要將藝術還於生活

整個「江賢二藝術園區」其實共有5棟建築。展廳3間、接待中心一間,還有可以觀賞太平洋風景的咖啡館空間。江賢二說,園區是他一生最完整的作品,這不是平面畫作,而是把整件作品打開,讓人群可以走進來,真正深入藝術家的內在,從風景到平面畫作,全都乘載江賢二的心。

第三展廳「承翰館」內,掛上江賢二設計,宛如行草的燈具。(攝影:羅芸)

第三展廳「承翰館」內,掛上江賢二設計,宛如行草的燈具。(攝影:羅芸)

我在完工前走進入園區。從台11線的斜坡上來,意外第一眼看見的是透明淺水藍色的噴水池。圓弧形狀的噴水池,視覺有點跳躍、有點可愛,噴水池後面掛上大大小小的仙人掌,這是第一個用來歡迎旅客的視覺畫面。

「台東天氣很熱,如果從斜坡走上來,風一吹,有一點點水花清涼的感覺。」這不是雕塑或藝術品,也沒有幽深難以理解的大學問,是江賢二獻上的第一個真心。

首檔展覽《光、美與淨化》,找來日本著名的國際策展大師南條史生,他在第一展廳裡,選了兩幅江賢二年輕時在紐約的作品,全黑色的作品對面,掛上最新的創作《牧神的午後25-07》。展廳一邊是深不見底的幽暗,但一回首,呼應東海岸夕陽時間的巨大畫作,從眼前鋪展開來,這一區是江賢二的「追尋自由」。

《牧神的午後25-07》是江嫌二最新完成的作品,畫的是傍晚時刻的太平洋。(攝影:羅芸)

《牧神的午後25-07》是江嫌二最新完成的作品,畫的是傍晚時刻的太平洋。(攝影:羅芸)

遇見照亮畫家心中那道光

來到東海岸以後,「音樂與自然」成為江賢二的精神糧食。穿過可以反射海天色彩的鏡池,第二展廳的色彩顯得多元狂放,演奏鋼琴就落在展廳正中央,紅色、藍色、多彩作品環繞。

這區有間掛上超過60幅小型作品的「冥想空間」,宛如洞穴的空間,天花板是拱形的,是江賢二提供給群眾的重要體驗。落座其中,眼前畫裡有十字架、宇宙、燭光、星塵,微小的光束從空中灑落,一切寂靜無比。林友寒設計時曾說:「希望那道光線以非常寂寞的方式流瀉下來。」那是江賢二創作時,進入內省的精神狀態。

從過去到現在,江賢二的展覽必有「冥想空間」,讓觀者體驗他作畫時純然的寂靜狀態。 (攝影:羅芸)

從過去到現在,江賢二的展覽必有「冥想空間」,讓觀者體驗他作畫時純然的寂靜狀態。 (攝影:羅芸)

第三展廳,此刻展出的是「精神性與希望」。用耐候鋼打造的建築,外觀是錐形,江賢二在面海的那面牆上創作,他焊接不鏽鋼鑄造出慈悲、寬容、淨化等字樣,這是他作品裡出現的字詞。耐候鋼的褐色呈現飽和,當雨天時,雨水流下經過字,是畫作無法呈現另一種可觸碰的美感。

用耐候鋼打造的建築,外觀可以看見出現在作品中的字樣,彷彿畫作被放大。(攝影:羅芸)

用耐候鋼打造的建築,外觀可以看見出現在作品中的字樣,彷彿畫作被放大。(攝影:羅芸)

展廳內,兩層樓高的《百年廟》上頭點上燭光。空間裡重要的光源,是江賢二與團隊設計的燈具,宛如快速的行草。建築頂上開了個三角窗,光線細微的從空間灑落,剛好落在作品上。

一幅巨大的作品出現在山海之間,這座園區裡,沒有必看,卻也處處都能仔細品味。江賢二說,希望這件作品能夠一直流傳下來,直到他百年以後,都還有人願意欣賞。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