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藝術與人工智慧間追問,傳奇畫家江賢二:善與美是AI不能給
2025/04/13
- 文字 / 游琁如
藝術家江賢二除了大自然之外,最近多了一個說話的對象GhatGPT。他用手機拍下自己的作品,上傳給GhatGPT看,問這位新朋友:「我的作品好看嗎?」新朋友的誇獎很悅耳、滔滔不絕,分析他畫裡的色彩、流動感與畫面。
最近江賢二又問這位雲端上的友人:「你有我這麼多資料,能不能為新園區作一首曲?」它沈默不語,江賢二又問:「到底還要多久?」雲端友人終於回答:「再等等,我需要更多時間。」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笑他,不要到時候被人工智慧給騙了。人工智慧擅長資料彙整而非情感連結,江賢二還是樂在其中。他的最新藝術園區在3月15日正式開幕,這個做了超過半世紀的夢,就要出現在大眾眼前。
※延伸閱讀:探索江賢二藝術園區,面朝太平洋的色彩實驗室
※延伸閱讀:30年不願意賣畫,他在台東創作找到光,江賢二園區要將藝術還於生活
江賢二是台灣本土抽象藝術的第一人。80年代,他住在紐約長島,就夢想能開放住所,讓人入內感受他從自然的領受,如今這場夢移到台灣,一切就要成真了。「園區,是用我的心做的。」說這句話時,他將手按在心上。
到訪這天,江賢二的畫室因為園區即將竣工暫時收起,他顯得有點落寞。坐在畫室裡,開啟手機藍牙連上音響,放起古典樂。樂曲滂薄時,恬淡的畫作竟顯得激情又狂熱,他安安靜靜的聽。
畫室是他每日倚賴的生活場所,地板上還留有他作畫時藍色黃色的顏料,展廳放上最新的畫作,是他花費一年剛完成的《牧神的午後25-07》。
《牧神的午後25-07》是江嫌二最新完成的作品,畫的是傍晚時刻的太平洋。(攝影:羅芸)
東海岸是看不到日落的,傍晚海與天空交會的地方,卻常灑出粉紅、藍色與黃色的色彩,他從家裡望海的風景就在畫布上,深藍匯集綠色、紫色,從幾乎與天花板齊高的巨大畫板上流下來。
已經83歲了,還是天天作畫。他的畫室裡常有六至七幅正在創作的作品,有時感覺不對就停筆,起身換下一幅,就是這樣暫停又拾起,才慢慢勾出他心裡的東海岸風景。
※延伸閱讀:五面屏幕回顧傳奇藝術家一甲子創作,「RE:江賢二」沉浸式體驗靈魂悸動
年紀對江賢二來說代表什麼?這位留著銀白色長髮的老人家想了想,回答:「自由。」
別人說他是成功的藝術家,但80歲以後,他的世界已經沒有成功與否。問AI自己的作品如何,只是一場閒暇娛樂,他根本不在乎眾人評價。「時間過得太快了,一不小心就過到七老八十,我現在很快樂自由,很多想法進行創作。」
江賢二早期的作品總見憂鬱墨色調,也許因為幼年喪母,他看世界的眼睛是一種寂靜的孤獨。年輕時因對藝術的憧憬赴巴黎探索,隨後再去紐約長島,一住就是15年。原本以為就此落腳他鄉,直到父親的病,讓江賢二搬回台灣。
江賢二住在可以看見太平洋的地方,每天看著晨光晚霞,海天色彩不斷變化。 (圖片來源: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他回首初次走進台北龍山寺,看見燭光的片刻,「燭光讓我感動,那是一個希望。沒有希望,怎麼能活下去?」
初回台灣那幾年,他在台北市區租了一個簡陋工作室,封窗作畫。在黑暗作品裡,用畫筆點上燭光,代表了心底內在的希望。他夜以繼日的畫,開啟了《百年廟》創作系列之後,生命就此黏在台灣,也是他創作生命的轉折。
把台東的顏色全部放進畫布
自從年輕就愛看海,在紐約的日子住在大西洋畔,搬回台灣了,四面環海的島嶼到哪都有海。江賢二喜歡跟太太范香蘭開車環島,兩人開到東海岸,被眼前粗獷原始的海岸風貌深深吸引。
他想住進有海的地方,一回看地,他爬上金樽山坡上,回望海景,知道就是這裡了。搬進台東後,他不再封窗作畫,作品終於開始出現一種與自然對話的自由,藍紅黃綠各種顏色都出現。
他4點即起床,從天亮看海至天暗,把眼前的顏色全放進畫布裡。他的畫帶有不顧一切的狂熱奉獻,色彩飽和,彷彿能在天地間起舞。

園區建設期間,江賢二把展廳當成畫室,日日作畫。(圖片來源: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過去60年的歲月,無論身處何處,他總是穿著沾滿顏料的長褲,往返畫室與住家。然而他的內在始終有一個夢,他認為藝術不能只屬於個人,他想把一切分享給眾人。
「其實我不認為,平面藝術可達到像電影的境界。」江賢二說,流動的畫面、有音樂的環境才能讓人有感。他夢想開放住家,打造藝術基地,於是向老友嚴長壽提議,捐出自住土地,對外開放。
更改地目送件那天,嚴長壽走進江賢二的住所,進行最後確認,因為土地申請案一旦送出就不可回頭。「你就讓老師完成他的夢想吧!」江賢二還來不及開口,妻子范香蘭已語氣堅定的代他回答。嚴長壽回想那一刻,他形容江賢二:「真是藝術的苦行僧啊!」
江賢二說:「園區,是我這一生最完整的作品。」年事已高,足以回望一生了,他對藝術誠懇的期待終於實踐。當人群穿越山海抵達園區,用毫無遮蔽的海景,與周旁的山、海、風,甚至園區裡的仙人掌和植物,一同佐畫欣賞時,才完整了江賢二的生命體驗。

江賢二走在園區內,光從空中灑下來。(圖片來源: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新園區即將開幕,第一檔展覽取名叫「光、美與淨化」,展出江賢二從年輕至今的作品,以追尋自由、音樂與自然、精神性與希望為主題。其中他要說的,是他心中的真、善與美。
「現在因為有AI,所以不一定有真了,很多東西可以網路創作。」話題又回到人工智慧,但這次江賢二停頓了,「可是善良跟美,就不是人工智慧可以給的。」他的作品裡始終有希望,希望中涵蓋善良與美學,那是人工智慧無法企及的精神層面,如今在山海之間,終於要展開在眾人面前。
〈江賢二小檔案〉
- 出生:1942年
- 現職:抽象藝術家、江賢二藝術園區發起人
-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
- 經歷:1965年獲選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隨後旅居巴黎、紐約30年。1998年返台後,陸續完成《百年廟》及《銀湖》等代表作;2008年遷居台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