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法國聞名遐邇的人文風景線,與藝術密不可分的亞維儂

2023/10/07

LINE分享 FB分享

7月6日,氣溫35度,傍晚仍舊炙熱的艷陽,照在南法城市亞維儂市中心水泄不通的大道上。為了在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開幕大遊行中和台灣表演團隊集合,筆者無從繞路,只得一邊連聲道歉一邊在人潮中奮力逆向前進。

不遠處,一名男性牽著腳踏車也逆向走進洶湧遊行隊伍中,引起擠得跟肉乾一樣的參與者大聲抱怨。男子不甘示弱,喊到:「我就住前面,我要回家!」此話一出,身旁抱怨者無話可說。

緩慢前進後,我和鐵馬男被圍困在同一角落。筆者藉機向滿臉無奈的他搭話,想知道對居民而言,藝術節帶來的城市沸騰,究竟是祝福,還是麻煩?

「這一個月時間確實是會有很多困擾,包括交通、人潮、噪音,尤其是垃圾,不過城市動了起來,不僅有很多戲劇,還能看到世界各地的人聚集。我們還是很開心,也很珍惜,所以會願意忍耐」,鐵馬男說,露出擠進人群後首次出現的笑臉。

一個城市的整體動員確實是亞維儂藝術節給人的最深刻印象。然而,在法國,這樣的活動可不只有亞維儂。大家耳熟能詳的坎城電影節、安古蘭漫畫節,以及藝文界相當重要的克萊蒙費宏短片展、亞爾攝影節、安錫動畫展,都是傾一城之力、全民投入的國際標誌性活動。

每到藝術節,不僅許多機構都以不同方式參與其中,一般商家、民間協會、學校也化身為小型展演場地、產業人士聚會所、活動宣傳據點等,且當地居民也都以藝術節一份子為榮。

中小學生更是不會錯過時機,由老師帶隊參觀解說兼校外郊遊,不僅力行「藝術欣賞養成從小做起」,更是文化認同扎根的重要工程。

亞維儂藝術節分「內」、「外」兩部分,兩者獨立而協力。「內亞」為當代頂尖表演藝術櫥窗,有藝術總監負責策展;「外亞」則為劇院與劇團各自策展,由亞維儂藝術節與劇團(AF&C)統整協調。

台灣團隊參加外亞,外亞共同主席大衛(Harold David)7日訪談時告訴筆者,亞維儂市長自己就表示,城市將「進入」藝術節。在這一段短暫時光中,10倍人口湧入,城市跳脫平日作息與樣貌,化為共同思考的舞台。

在法國一線參與文化活動的駐法台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對此很有感觸,她告訴筆者,法國各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藝術節。

作家出身的胡晴舫分析,過去農耕時代有「節氣」,如今人們不再以四季調整生活,這些藝術節反而成為現代人創造出來的「節慶」:深冬1月安古蘭、2月克萊蒙費宏、5月春末坎城影展、7月夏初亞維儂... 法國民眾與藝文愛好者也常以此劃出一年行程的重點,「讓文化實踐在我們的日子裡,修補我們的生活」。

近年台灣能見度日增,法國第4大影展勒恩(Rennes)影展剛邀請台灣作為明年主題國。她發現為了影展,不僅城市周邊,而是整個大區都動員起來,規劃影片巡迴放映,全民看電影。

對照台灣藝術節,胡晴舫有感而發表示,首先藝術節應尊重專業,而非政治人物的舞台;第二,要由本土發動,連結當地文化脈絡,不該由外來廠商透過一次性標案規劃,那會是放煙火;第三,要藉此培育當地藝文人才;第四,要考量本地生態,對當地民眾、產業有所助益,讓民間更樂於動員。

確實,筆者今年抵達亞維儂市區已近晚間11點,拖著行李與疲憊身軀跳上Uber。家住周邊城鎮的司機不出所料一開口就抱怨:「好多路都封了,我繞了一圈,而且待會也不知道能不能送您到門口」。

筆者詢問,藝術節是否帶來不便?他笑著坦言:「即使不便也願意接受啦,因為這幾週的收入大概占了整年的15%呢!」

經濟效益,是現實卻又不可忽視的一環。就如大衛所說,藝術節外亞維儂的影響,最主要就是帶動周邊城鎮的經濟,「藝術節活動產生超過5000萬歐元的收入,增加觀光、飯店、餐飲等就業,也推升亞維儂的吸引力與形象。提到亞維儂就會想到文化和表演藝術,如今亞維儂和藝術節已密不可分」。

這些藝術節官方進場,全城參與,並形成具規模的經濟,已是法國聞名遐邇的一道人文風景線。中央、地方,及與公民社會緊密結合的全城動員,絕對是活化地方的大功臣。

遊行過後,筆者坐在歐洲最大中世紀哥德式建築亞維儂教皇宮旁的咖啡館,點了杯冰茶消散暑氣,看著世界各地湧進的人潮,不禁想起去年亞維儂周邊城鎮的居民所說:藝術節讓城市更有活力,「拿掉藝術和創意,亞維儂就剩老建築,我們需要藝術節來賦予新生命!」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