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志專欄〉打造台灣東海岸最美麗珍珠,瑞士白冷會經典之作小馬天主堂
2023/03/05
- 文字 / 李清志
沿著東部海岸公路行駛,沿途可見許多教堂,幾乎每一個鄉鎮都有一座尖塔高聳的教堂,成為當地的地標建築。有的鄉鎮甚至有兩座,一座基督教,一座天主教,這種現象與西海岸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情景截然不同,可見當年教會宣教士、傳道人在這裡有很深的耕耘及努力。
海岸公路進入台東後,除了方舟教堂、卡片教堂等知名長老教會教堂外,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白冷外方傳教會(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建立的教堂,這些都是白冷會傅義修士(Rev. Julius Felder)設計監造。
他在1965年來到台東,便連續在東海岸建造40多座教堂,這些教堂被喻為是「東海岸那一串最美麗的珍珠」。
位於海岸公路旁的小馬天主堂,精巧可愛,是我非常喜愛的教堂建築。這座教堂是傅義修士來台設計建造的第三間教堂,非常輕巧,角錐的屋頂如紙板一般,屋頂中間還特別錯開,成為光線進入的天窗,光線照射在講台祭壇上,光影變化使得小小的教堂室內,空間層次豐富動人。
最神奇的是,傅義修士利用教堂外牆版狀構造,製造出一種類似哥德式教堂飛扶壁的支撐效果,使得整個小馬天主堂室內空間寬闊,看不到一根柱子,室內空間得以通透,視覺上顯得流暢,更讓人感覺到這座教堂的輕巧。紙板般輕巧的屋頂、三角形角錐的造型、藍白相襯的顏色,就好像是一台可愛的大型紙飛機,在台東海風的吹拂下,似乎隨時可以飛上青天。
小馬天主堂是傅義修士來台設計建造的第3間教堂,角錐的屋頂如紙板一般,屋頂中間還特別錯開,成為光線進入的天窗。(圖片來源/李清志)
遠渡重洋傳福音、建教堂
傅義修士與建築大師柯比意背景有些類似,都是出生於瑞士,也都擅長藝術繪畫。傅義修士在中學便對寫生及建築設計有興趣,他在1960年加入白冷會,後來被派到台灣協助設計建造教堂及會所建築,總共完成一百多棟作品,令人驚訝他的創造力與執行力。這些作品不是隨便建造了事,充滿設計感與美感,即便以今天的水準來看,都還是非常優秀的建築作品。
小馬天主堂這樣的小教堂具有當時現代主義的建築精神,簡潔輕巧、沒有過度裝飾,完全超越台灣當年建築流行,非常具有前衛精神。可惜當年建築界、學術界根本沒有注意到遠在東部後山地區,竟然有如此前衛的現代建築,所以在台灣建築歷史的教科書中,幾乎不曾被人提到。
傅義修士利用教堂外牆版狀構造,製造出一種類似哥德式教堂飛扶壁的支撐效果,使得整個小馬天主堂室內空間寬闊,看不到一根柱子,視覺上更顯得流暢。(圖片來源/李清志)
這正是那些遠渡重洋來台灣的白冷修士們偉大的地方,他們原本生活在遙遠的瑞士,當年那是一個相對物質環境比台灣好很多的地方,他們卻情願聽從上帝神聖的召喚,自己降卑來到台灣,而且不是到台灣大都會,而是前往最偏遠、沒人要去的東部後山。這些宣教士也反映出基督的精神,耶穌基督捨棄天上的榮華,情願降生在馬槽裡,成為人的樣式,最後死在十字架上。
小馬天主堂後面綠地,也是安葬過世白冷會神父與修士們的墓地。(圖片來源/李清志)
海風吹拂,椰子樹枝葉搖曳,小馬天主堂後面綠地上,可以看見一排白色的十字架,這裡就是安葬過世白冷會神父與修士們的墓地。他們遠渡重洋來到台東,傳講愛的福音,幫助當地人,最後鞠躬盡瘁,安葬在他們所愛的台東。
站在白色十字架墓地前,我思索著人生的意義。很多人的一生追求財富與享樂,最終換來的只是虛空;但是人生可以有不同選擇,可以追求使命感及信仰的呼召,愛人、幫助人,白冷會神父及修士們的生命見證,帶給我們很好的人生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