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Perspective

天主堂內部,肅靜莊嚴的空間,讓人心靈安靜沉澱。(攝影/李清志)
天主堂內部,肅靜莊嚴的空間,讓人心靈安靜沉澱。(攝影/李清志)

這座天主堂有鳥居、狛犬,還有穿漢服的聖母,文化共融的花蓮新城「挪亞方舟」

2023/01/07

LINE分享 FB分享

日治時期在台灣,建造了許多神社建築,這些建築在改朝換代之後,大多被拆毀,或改建成忠烈祠,也有些改建成寺廟。神社本體建築幾乎都不存在,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了解到原本神社存在的事實。

很多神社雖然建築不存在,但是鳥居、狛犬、階梯、石燈籠等,卻依然被保存下來,成為人們追查過去神社的證據。例如昔日花蓮的移民村豐田,原本的神社建築已經被拆除,改建為廟宇「碧蓮寺」,但是參道前的鳥居依然存在,只是上面加上「碧蓮寺」三個大字。

嘉義公園內的神社主殿雖然被改成高聳的「射日塔」,但是整個參拜道、成排的石燈籠、狛犬雕像及附屬建築,依然保存完整,讓人了解過去神社的規模。最有趣的是位於花蓮新城的天主教堂,雖然說是天主堂,卻保留原址神社的鳥居、狛犬、石燈籠等遺跡,可說是非常寬容的宗教態度。

那天去花蓮旅行,特別造訪新城天主堂,在街口就看見明顯的鳥居建築,上面寫著「天主教堂」字樣。日本一般鳥居的材料有木頭、石材,以及金屬或混凝土,其用途是界定「神界」或「鬼界」的空間,意即只要穿過鳥居,就是進入神的領域或鬼的領域;所以鳥居通常被設置在神社或墳場前,用來告知人們即將進到不同的領域裡。

造訪新城天主堂,在街口就看見明顯的鳥居建築,上面寫著「天主教堂」字樣。(攝影/李清志)

造訪新城天主堂,在街口就看見明顯的鳥居建築,上面寫著「天主教堂」字樣。(攝影/李清志)

進入鳥居之後,可以看到兩邊是成排的石燈籠,形成一處完整的「參道」,參道的盡頭,原本是神社的設置地點,現在則是擺放著聖母雕像,兩隻狛犬石雕,原本基座上寫的是「奉納」,現在則改成「聖母園」、「萬福源」。狛犬形似獅子和犬,原是日本神社前的神獸,但是天主教堂的神父並不以為意,仍然將其保留,也是一絕!

狛犬形似獅子和犬,原是日本神社前的神獸,但是天主教堂的神父並不以為意,仍然將其保留。(攝影/李清志)

狛犬形似獅子和犬,原是日本神社前的神獸,但是天主教堂的神父並不以為意,仍然將其保留。(攝影/李清志)

60年代天主教教區在此建造一棟以聖經「挪亞方舟」為主題的教堂建築,雖然說是「方舟建築」,但是整座天主堂並沒有像台東樟原長老教會或台中磐頂教會的建築那麼具象,而是以「方舟」做為意象設計教堂,造型雖然有船舶的形狀,卻又不是那麼明顯,當建築物外部長滿綠色爬藤之後,就更不容易看出方舟的造型了。


異教建築改造再利用

進入天主堂內部,肅靜莊嚴的空間,彩繪玻璃映照下的光影,再加上播放著彌撒誦經歌曲,讓人心靈安靜沉澱。仔細觀察彩繪玻璃,竟然發現有身著中國服裝的聖母聖子圖像,可見當年傳教的外國神父,是如何積極的試圖彌補不同文化間的差異。

彩繪玻璃上有身著中國服裝的聖母聖子圖像。(攝影/李清志)

彩繪玻璃上有身著中國服裝的聖母聖子圖像。(攝影/李清志)

不同的宗教使用異教的建築,過去也不是沒發生過,最有名的是西班牙塞維亞大教堂,它原本是摩爾人所建造的回教大清真寺,後來改為天主教堂。大教堂中高聳的鐘樓原本就是清真寺的拜樓,塔內是用斜坡而不是階梯,就是因為要讓帶領祈禱的年邁回教長老,可以騎著驢子登上塔頂。

也有一些神社被改造後重新再利用,台北建功神社就是一個奇特的例子,這座由井手薰設計的神社建築,原本就十分奇特,帶著西方拜占庭的色彩。國民政府後來將其大改造,換上中國建築的外衣與帽子,就成了現在南海學園的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進入其中還可以看到原有圓拱門及大圓頂,只是圓頂上被畫上青天白日的國徽,讓一般人難以想像這裡以前竟然是日本的神社。

嘉義公園內的神社主殿雖然被改成高聳的「射日塔」,但是石燈籠等附屬建築,依然保存完整。(攝影/李清志)

嘉義公園內的神社主殿雖然被改成高聳的「射日塔」,但是石燈籠等附屬建築,依然保存完整。(攝影/李清志)

花蓮新城天主堂對於舊有神社遺跡,抱持著寬容的態度,也讓我們對於過去的歷史有跡可循。「一座有鳥居的天主堂」,也成了新城天主堂的最大特色,大家到花蓮去旅行,不妨前往探訪這座極富特色的天主教堂。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