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大碩士改建祖傳養雞場成荒野學堂,他創辦「柚園」生態農場15年不撒藥
2021/11/25
- 文字 / 傅士玲
一心期待著可以見到滿園當令大白柚,園主吳宗憲尷尬搖頭說,「只剩一棵!」柚子不是當地產物,生態農場歷經1年無農藥荒野化,草木昆蟲自生自滅,腳下每一吋土,都有說不完的前世今生。
二手木窗、廢棄玻璃拼建出木造屋舍,腐蝕的漂流木拼成桌子。自然生態農場,自然少了很多視覺規律感,但沿著人工步道卻見一路豐盛精彩。

四處搜羅二手貨、廢棄物拼建出的屋舍,十分雅緻。(攝影/曾信耀)
來到柚園「你得打開限制,放掉成見。」臉書上提醒著。
吳宗憲是專業景觀設計師,做遍工程案讓他深知自然與造景之間不能處於兩個極端。看著柚園回復荒野狀態,更見證了在大自然中人類最好的角色就是當個僕人,隨順時光慢活。園區本來為了便於觀察架設蝴蝶網室,後來吳宗憲茅塞頓開撤網,卻迎來天天驚喜的豐富生態。

台灣大學園藝系造園組碩士班畢業後,2002年創辦田心生態園,2006年再開創柚園生態農場,將祖產養雞場、大白柚與檳榔園改造成有機環境教育基地。(攝影/曾信耀)
「一般都把『人』放第一,『我以為』,『我想要』。其實,景觀是助天生物,助地養形。」吳宗憲會偷偷在設計案裡放一些多年生植物,也會添加周邊環境的元素,用「生態廊道」連結人為庭園與街道環境,「柚園也是在做這種『架橋』的工作。」
另外2位合夥人,蜘蛛老師林俊豪的專長是植物保護與環境教育,火金姑老師林穎明是螢火蟲生態復育專家,各有專長可接案開源,滋養三人共同的夢想,打造圓夢學堂。
「回到河壩邊,不只是我的夢想,但是大部分的人只願意在夢中回憶童年。」這句心聲,還一直掛在首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官網中歷屆得主之一吳宗憲的頁面上;2003年,他以沼澤汙水過濾淨化企畫贏得資助,赴英進修。
大自然與光陰攜手神工,柚園這座占地兩公頃的大型生態廊道奧妙成形,連山上特有種的鳥雀蝴蝶和獨角仙也不請自來。動物需要棲地,人也需要,柚園用廢料與漂流木打造了人類的微棲所,食坊、書房、茶屋、樹屋環繞著生態草塘,塘中荷葉田田,可以靜心,可以品茗下廚閱讀,也可以尋花覓果做花藝。

碩大的千年芋讓人頓時成了哈比人。(攝影/曾信耀)
昔日舊雞舍改造的露天廚房裡,獨特的DIY土窯,造型特地取材經常遠從大武山奔來的獨角仙。
2015年,接連遭逢3個颱風,強風拔掉園中三分之一的樹木,吳宗憲、林俊豪、林穎明萬念俱灰,非收不可的念頭湧上心頭。「但,放棄的話會不會遺憾?會!」三人異口同聲。
「那時,無意間看到一句話,又撐了下來。」支撐他們三人的那句話宛如神諭──「持有一株綠色的植物在你心中,天神將會送來一隻會唱歌的小鳥。」早在就讀台大景觀設計研究所時,吳宗憲就醉心環境教育,曾租農地開闢田心生態園區做論文實驗基地,精緻的英式自然庭園營造很成功,可惜管理不佳,吞過不少苦果。

小學生最愛赤腳跑,跑累了大字一躺。(圖片來源/吳宗憲)
3位少年郎如今都過不惑之年,年輕時的夢想要跟歲月比命長,但收穫的果實總出乎意料,因為,「永遠看不到夢想的終點,」吳宗憲意味深長笑著。他說,庭園設計是控制自然,濃縮大自然的美,是理想化的自然,而控制應該是管理,譬如,濕地植物淨化或綠化屋頂,「是要定期維護管理才能永續維持下去的。」管與不管,除了專業判斷,還牽涉人心的斷捨離。
「旅行社打包票,每天團進團出3批遊客,但園區經不起這麼多人次踩踏……」一天接待兩個班的小學生,已經是飽和上限。

鳥來築巢、猴子來爬,都不稀奇。(圖片來源/吳宗憲)
午餐蔬食泰半產自園中食物花園,飲料的香蘭就長在窗外。茶屋四面落地窗全開,清風徐徐,小飛蟲一同入屋共賞滿池荷花;亭亭荷花靜默無語,卻是淨水大師。
吳宗憲說,枯木落葉似無情,化作春泥護大地,「看似無用,卻有無可取代的生態地位。」用這樣的角度看柚園和人的價值,力量再渺小絕非微不足道,夢想再不可能,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必能成形。
〈柚園生態農場〉
地址:屏東縣麟洛鄉新田村16鄰民族路453-2號電話:08-7214-446
粉絲專頁:柚園。微棲所
時間:星期一固定休園,其餘時間僅接受20人以上團體預約。詳情請見柚園微棲所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