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的整理收納斷捨離:與雙親的價值觀大戰
2021/01/14
- 文字 / 章凱閎
這天,菲菲(化名)回到位於基隆的老家。她推開2樓房門,可見家人衣物四散各處,掩埋了下層的床鋪。難以想像,這裡曾是她從小長大的房間。
菲菲的父母惜物愛物,買了新東西又捨不得丟舊物,加上疏於收納,長年養成囤積習氣。兩層樓的透天厝,約70坪空間,但客廳、廚房、玄關,甚至是離巢兒女的房間,都成了儲藏室,雜物幾乎溢出家門。
「想整理老家的念頭,已經存在好幾年,約有幾10年了。」但10年前,菲菲整理老家時,差點發生家庭革命。
當時,她趁父母不在家,丟掉幾箱兒時舊衣服,母親回家得知後大發雷霆,說其中一箱衣物內藏有10萬元日圓。她連夜把扔出去的物品搶救回來,從此不敢再私自整理舊物。
這是菲菲從小長大的房間,如今已成全家人的衣櫥。(攝影/游家桓)
菲菲家的案例,不是唯一。
提倡「斷捨離」觀念的日本暢銷作家山下英子在《父母家的斷捨離》中就指出,整理老家,是每個兒女在人生後期面臨的最大課題之一。她也自揭與囤物狂母親爭執的經驗,反映出老家斷捨離,是一場跨世代的價值觀、人生觀大戰。
整理,只是表面問題。舊物,其實牽涉更多心理層面的情感因素。現實是,若與家人同住一個屋簷下,斷捨離不只是一個人的功課。動手整理物品前,首先要整頓家庭成員的心情。
近年,國內就出現新職業「整聊師」,與單純打掃的清潔業不同,他們善於從聊天、互動中,釐清環境髒亂的原因,幫助他人藉由整理、收納物品,整頓內心。
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表示,台灣有不少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時常為了日常家事而爭執不下。但整聊師可運用一般人「對家人沒耐心,對陌生人卻很客氣」的心理,做為家庭成員間的防火牆,居中協調整理工作。
他過去也曾輔導案例,一位住在北部的醫生,委託他南下與父親「整聊」,經過一天長談,父親丟掉一只2、30年的老茶几。從抗拒整理,變主動斷捨離。
有時,整聊如診療,解開家人的囤積心結,「這也是為何『聊』比『整』更貴。」
過年前夕,菲菲委託整聊師團隊,前往父母老家進行史無前例的大掃除。
媽媽坦言,因為廚房物品大爆炸,她鮮少在家下廚,夫妻倆都是外食族。 (攝影/游家桓)
原來,從事油漆工程的爸爸,日前曾在找工具時,被架上落下的一支角鋼砸破頭,送急診縫了三針。老家環境潛藏安全隱憂,加上她的兒子出生,時常需要外公外婆照護,便鐵了心要改造老家。經過多日勸說,家人終於點頭。
這天,團隊率先整理荒廢多年的廚房,眼見流理台、水槽、餐桌、冰箱上都堆滿袋袋雜物。媽媽坦言,因為廚房物品大爆炸,她鮮少在家下廚,夫妻倆都是外食族。
整聊師賴靜宜將物品紛紛下架,初步分類後,食物類已有三分之二過期,裝滿近10個麻布袋;各式杯具、廚具則填滿四只容量70公升的大購物袋。
廚房清出的雜物,塞滿10幾個麻布袋,大家接力清除。(攝影/游家桓)
篩選物品的雙手未歇,賴靜宜的嘴巴也沒停止與菲菲媽整聊。「上次家裡大掃除是什麼時候?」媽媽回答,去年過年有整理過。實際上做了哪些改變?「就把這些東西,移過來、移過去……。」菲菲媽說完,表情有些難為情。
媽媽回憶,好久以前曾起過念頭要整理,但內心擔心丈夫「嫌我是喜新厭舊的女人。」因而過一天是一天,轉眼間雜物已變成大怪物。
累積10年的物品,在一夕間斷捨離,是勞力勞心的浩大工程。賴靜宜說,整聊長輩時,「會盤撋(台語:交際陪伴)是基本功。」而個案接觸多了,自然會有一套說服長輩斷捨離的心法。
她舉例,老一輩因惜物觀念,單一物品擺在眼前,總會說「這以後用得到」而拒絕丟棄。這時,可以把所有同類型的物品一字排開,一家三口卻有上百個馬克杯,才能喚起斷捨離的意識。
如果物品是全新未拆封,她會提議,將愛心轉送他人。一般長輩沒有門路,部分整聊師也會開自用車來,把二手貨品塞滿後車廂,載去免費市集分送,讓長輩相信自己做了善事一樁,可積陰德。
經過10小時斷捨離馬拉松,荒廢多年的廚房終於重見天日。(攝影/游家桓)
10小時的整理馬拉松,廚房終於擺脫儲藏室宿命,恢復昔日功能。菲菲爸回到家,一臉吃驚,媽媽立刻撒嬌說,「以前想買的系統櫃,現在終於有空間了。」
長久以來,菲菲對老家的印象是「一團亂,沒有喘息的空間。」一回到家,就想離家。
「要跨出改變的第一步,真的很不容易。」她給媽媽一個深深的擁抱。
老家,終於回歸給人歸屬感、令人嚮往的感覺。從今年開始,歲末除舊布新,或許將成為菲菲一家人的新傳統。
3心法幫長輩斷捨離
1. 愛心捐贈:全新未拆封的物品,以捐贈取代丟棄。將物品轉送他人,可降低整理的阻力
2. 物品大閱兵:把同類型的物件一字排開,具體又可觀的數量,可喚起斷捨離意識
3. 善用長輩語言:例如從風水角度看,「聚積」不利於健康,也會影響家族運勢,強化大掃除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