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你不知道的香港中秋:提燈籠、賞花燈,登港島大坑看百年舞火龍

2021/09/16

LINE分享 FB分享

港台相隔一個海峽,夜幕下的秋節日常卻大不同。聽老香港人說中秋,我腦海浮出的畫面,竟想起台灣人過元宵的模樣。「滿街的人,提燈籠、賞花燈。」出生香港、現年65歲的林榮基神采奕奕的說。

林榮基是香港銅鑼灣書店創辦人,是港島著名的獨立書店。2015年,他因販賣政治禁書,遭中國政府逮捕「被消失」8個月之久。2019年,港府修訂《逃犯條例》,掀起反送中運動,他選擇離開生活逾一甲子的家鄉香港,移居台灣。現於台北重啟銅鑼灣書店。

談到中秋節,多數華人地區皆列為法定節日,但香港卻是隔日才放假,原因是中秋節那一夜,可是熱鬧至通宵!港人一家大小會提著燈籠,走踏各地的綵燈會及展覽,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規模最大,徹夜燈火通明。

「這是老香港人童年的重要記憶。」林榮基回憶,小時候,孩子們都會「就地取材」自製燈籠,用裝月餅的鐵盒以釘子打洞,或是把柚子皮扒出孔縫,裡頭點一根蠟燭,透著微光上街與鄰居親友遊玩。

入夜後的秋節,香港各地燈火璀璨。港人攜家帶眷,上街賞燈、猜燈謎,那盛況猶如台灣的元宵節

入夜後的秋節,香港各地燈火璀璨。港人攜家帶眷,上街賞燈、猜燈謎,那盛況猶如台灣的元宵節。

此外,令林榮基印象深刻的是,銅鑼灣書店舊址附近,位於香港島的大坑地區,在中秋節前後一連三日的夜間,舉行世界聞名的「大坑舞火龍」,現已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火龍最早起源於廣東,如元宵節舉行的埔寨火龍,十九世紀末後在港島興起。傳說,某年中秋前夕,大坑村出現巨蟒襲村,被村民合力打死,隔日蟒蛇屍體失蹤,村裡卻發生瘟疫,奪走多條性命;後來村中父老獲菩薩托夢,在秋節舞火龍繞村遊行、燃燒炮竹即可驅逐疫情,從此形成當地習俗。

大坑舞火龍迄今有百年歷史,每年村民會打造全長67尺、從頭至尾插滿線香的巨大火龍,龍骨以粗麻繩編織,龍身由珍珠草紮成,龍頭為二支手電筒妝點龍眼、鋼片砌成龍牙。遊行時,領頭的村民以插著線香的柚子作龍珠,引領火龍前行。周邊鑼鼓、爆竹聲,終夜響徹。

舞火龍之外,另一項來自廣東,卻在香港發揚光大的秋節要角,即為廣式月餅。

這天,粵菜名廚、漢來美食中餐品牌長羅嶸選了一顆廣式蓮蓉蛋黃月餅。此一經典味兒,不僅是香港人的最愛,兩岸三地饕客也愛不釋手。他也不諱言,廣式月餅雖源於廣東,「但在廣東排第一的名店,拿去香港,可差得遠了。」

如何評判一顆月餅優劣?羅嶸順手切開一顆餅,從餅皮、餡料到味道,其實都有大學問。

首先,看月餅外皮紋路,花案要美、刻痕要深,色澤也要層次分明;再來,檢視切面,上品者,皮要薄且貼緊內餡、不留空隙,蓮蓉油潤度要閃爍光澤;風味上,拆封即能聞到鹹蛋香,咬下口齒留香,久而不散。

羅嶸說,粵菜分工細,一般來說,糕餅是點心師傅的工作,但每逢秋節,不分燒臘師傅、炒菜主廚,通通得出勤、加班做月餅,「這是大家的事。」

傳統的廣式月餅,光是糖漿就要釀藏半年以上,「烤後的糖香才足夠」。餅皮包裹蓮蓉、鴨蛋黃後,壓模烘烤,還要在冷氣房靜置三天,待麵皮吸足餡料油脂後,才可包裝。「一位月餅師傅,沒三、五年訓練,不成氣候。」他說。

香港的廣式月餅舉世出名,其中以蓮蓉蛋黃為經典之味。早期,1顆月餅內甚至包有4顆鹹蛋黃,賣相澎湃

香港的廣式月餅舉世出名,其中以蓮蓉蛋黃為經典之味。早期,1顆月餅內甚至包有4顆鹹蛋黃,賣相澎湃。

香港製餅技術出名,連早期台灣的飯店、餐廳,甚至會越洋聘請香港師傅,包吃包住一個月,專門做月餅。但有趣的是,香港人對月餅講究,卻不重包裝,名店月餅,往往一個鐵盒子打發。

不過,華人每逢佳節必聚餐送禮,廚師往往忙到天昏地暗,也沒閒情逸致過節。但羅嶸入境隨俗,台灣中秋節大街小巷、遍地烤肉的風土民情,他倒是沒錯過。

來台逾30年,在高雄落地生根的他,與親友在澄清湖畔烤肉的爐火盛況,可不輸香港的花燈。某年,大夥還搬來整隻乳豬,就地燒烤。他比手畫腳的形容,生動景象似比家鄉的舞火龍還令他印象深刻。

粵菜名廚 羅嶸

出生上海,但兒時即赴香港,在當地求學、生活,開啟粵菜名廚之路。來台逾30年的他,現為漢來美食品牌長,也率領台灣粵菜品牌「漢來軒」進軍其老家中國上海。

銅鑼灣書店創辦人 林榮基

出生香港,銅鑼灣書店創辦人。2年前,香港掀起反送中運動,他選擇離開生活逾一甲子的家鄉,從此移居台灣。現於台北重啟銅鑼灣書店。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