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Perspective

已經廢棄的員林鐵路穀倉,為過去城鎮交通與鐵道運輸留下歷史的見證。(攝影/李清志)
已經廢棄的員林鐵路穀倉,為過去城鎮交通與鐵道運輸留下歷史的見證。(攝影/李清志)

李清志專欄〉最具觀光魅力的建築遺產!火車站旁員林鐵路穀倉,猶如巨人的管風琴

2021/10/21

LINE分享 FB分享

驅車前往員林探險,這座老城鎮充滿了豐富與多元的活力,廟宇後面就是一條市場街,販賣香腸的商家把一串串紅色香腸掛在廟宇旁,熱鬧的市場街上則是一座高聳的教堂,在紛亂嘈雜的市場中,有如綠洲般的存在。

員林小鎮雖然保有昔日純樸的生活風情,卻也在緩慢的蛻變中。特別是在員林車站周邊,因為鐵道高架化之後,原來的車站風貌已經不復存在,周遭鐵道用地成為開放空間綠地,或是等待著重新開發建設。還好不遠處仍舊保留著一座巨大的鐵路穀倉,為過去城鎮交通與鐵道運輸留下歷史的見證。

員林高聳的管狀混凝土穀倉,猶如巨人的管風琴一般,以前在美國中西部鐵道邊也常見,方便農產穀物藉由鐵道來運送,但是他們通常是使用金屬材質的穀倉,只有在大型車站或碼頭才有混凝土穀倉建築。當年柯比意在美國看見這些工廠及穀倉建築,帶給他極大的衝擊與啟示,回去後就發表了《邁向新建築》一書。

員林鐵路倉庫在火車站旁,也算是一座地標性建築,特別是管狀倉庫上,書寫著斗大的「鐵路穀倉」字樣,不論是搭火車通勤,或是開車經過,都可以輕易看見這座龐大的水泥城堡;這座混凝土穀倉不僅是巨大的建築地標,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的歷史。

這座混凝土穀倉不僅是巨大的建築地標,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的歷史。(攝影/李清志)

這座混凝土穀倉不僅是巨大的建築地標,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過去經濟成長的歷史。(攝影/李清志)

70年代,因應台灣糧食進口的需求,大量輸入黃豆、大麥、小麥等糧食,糧食以海運進口為主,為了紓解港口倉儲空間壓力,因此興建了員林鐵路穀倉,利用鐵道運輸,將糧食從港口直接送到這裡儲存。

員林鐵路穀倉又稱員林立庫(立體倉庫),1974年開始興建,1976年完工啟用,這類倉庫可說是台灣進出口貿易起飛時的代表性建築,可惜後來鐵路運輸逐漸被公路運輸所取代,這類鐵路倉庫全台僅存兩座(另一座在斗南)。

其實,昔日北淡線鐵路關渡車站旁,也曾經有管狀混凝土倉庫,屬於一家食品工廠所有,也是藉由鐵道運輸至此儲存,鐵路拆除後,改建成淡水線捷運,倉庫也隨之拆除。

當年管狀倉庫拆除時,我還特別潛入其中,試圖捕捉拆除一半的廢墟建築影像,結果當天竟然被占據其中的野狗追趕,差一點無法脫身。

高聳的管狀混凝土穀倉,猶如巨人的管風琴一般。(攝影/李清志)

高聳的管狀混凝土穀倉,猶如巨人的管風琴一般。(攝影/李清志)

事實上,世界各地也有許多類似的倉庫,最有名的應該是西班牙建築師里卡多.波菲爾(Ricardo Bofill)利用龐大工業建築,改造成建築師的自宅,讓原本冰冷無趣的混凝土建築體,幻化成華麗動人的城堡;幾年前上海浦東黃浦江邊,一座原本是亞洲最大混凝土管狀糧倉,也被改造成城市藝術空間;最令人驚豔的案例,則是由英國建築師赫茲維克(Heatherwick)在南非所設計的博物館,他將一座巨型的管狀倉庫從中間直接挖空,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妙空間,讓人讚歎這位建築師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力!

地方歷史建築的保存,過去比較多是針對歷史悠久的古蹟,但是近年來,大家開始注意到工業遺跡與產業建築,歷史不見得很久遠,但是其巨大的建築卻是城市歷史裡重要的地標物,也是城市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證據,非常值得保留!因此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中,也有許多工業遺跡被列入。

對於員林這個城鎮而言,鐵路穀倉可能是最具觀光魅力的建築遺產,期盼將來有厲害的建築師可以參與建築再利用的設計,讓這座奇特的水泥城堡可以再度散發榮耀,成為重要觀光資產。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