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剪黏工藝之難,在於細緻刻畫神祇的神韻。(攝影:郭涵羚)
剪黏工藝之難,在於細緻刻畫神祇的神韻。(攝影:郭涵羚)

陳三火剪黏50載,廢瓶、碎片入作,由「匠」轉「藝」成人間國寶

2020/12/17

LINE分享 FB分享

71歲的陳三火,手上操著一只鉗子、一支鑽筆,帶著年齡相差半世紀的學員,把彩色玻璃劃開、剪裁成花瓣,依序黏入水泥。沒三兩下工夫,一朵蓮花即映入眼簾。

他從事剪黏工作逾50年,今年11月甫獲文化部認定為「人間國寶」。

※延伸閱讀:剪黏藝師陳三火獲國家工藝成就獎,盼傳承剪黏藝術

剪黏是以剪裁成形的瓷片、玻璃,黏於水泥表面的嵌鑲式浮雕,如廟宇神祇、飛禽走獸等。

這天,陳三火帶我們造訪其參與修建的台南麻豆三元宮。他指著廟頂的一尊財子壽,普遍形象為端正站姿、手持如意,但陳三火做的,卻是站著三七步、挺大肚,下巴還微微上揚。

陳三火工作室外100公尺,就是他參與修建的台南麻豆三元宮。(攝影/郭涵羚)

陳三火工作室外100公尺,就是他參與修建的台南麻豆三元宮。(攝影/郭涵羚)

「有錢人嘛,卡囂俳(台語:比較囂張)。」他說。

陳三火師承剪黏藝術北派宗匠洪坤福,與潮州何金龍並稱「南何北洪」,創作風格具張力,但不失細膩,例如三元宮的剪黏壁堵作品《蘆花河》、《長坂坡》,數十位歷史人物,表情、姿態無一重複,甚至是馬匹翻覆的瞬間,也被他精準描繪。

但出師數十載,他卻曾視自己的工藝為水泥工。街坊鄰居稱他「寶」時,他也直搖頭:「不是寶,只是草。」

陳三火解釋,老一輩學工藝是為了餬口飯吃,做工的人不會自認是藝術家。

但1980年後,低成本且能大量複製的「淋搪」取代手工剪黏,生意開始走低。2002年又逢兄長過世,他才驚覺,「人一走,三天就沒有人認識你了,」唯有好作品能傳世。

陳三火親自解說蒐藏於廟宇內的剪黏壁堵作品。(攝影:郭涵羚)

陳三火親自解說蒐藏於廟宇內的剪黏壁堵作品。(攝影:郭涵羚)

某一天,他一個靈感把手邊的舊花瓶摃破,意外開啟事業顛峰。

陳三火稱此技法為「以摃代剪」,把老酒甕、舊花瓶,甚至是存錢筒等,以鉗子摃破、不加修剪,大片的黏為神像胸甲、小片的則做為手臂或小腿,任由緣分形塑作品的律動及生命,也體現古早惜物愛物的精神。

陳三火主持剪黏體驗行程,與學員共製玻璃剪黏花卉。(攝影:郭涵羚)

陳三火主持剪黏體驗行程,與學員共製玻璃剪黏花卉。(攝影:郭涵羚)

走進陳三火的工作室,通道堆滿上百件學徒、鄰居送來的廢棄瓷器。這些素材都成了陳三火創作的靈感,他也從此由「匠」轉「藝」。

陳三火回憶,幾年前去法國羅浮宮觀賞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之作。一旁的導覽員淡定解說,當代藝術家沒人能畫得比前人更好,現代人要走出自己的路。他聽了拍案叫絕,「是啊,不然我的剪黏,達文西來做做看?」

陳三火擅長臨摹人物肢體,不會武功的他,曾因剪黏工法太逼真,被誤以為能操武術。(攝影:郭涵羚)

陳三火擅長臨摹人物肢體,不會武功的他,曾因剪黏工法太逼真,被誤以為能操武術。(攝影:郭涵羚)

〈陳三火小檔案〉

文化部認定的新科人間國寶,師承洪坤福,屬北派剪黏第3代傳人。921地震後,曾參與修建豐原慈濟宮,2002年獨創「以摃代剪」技法,台南鄭子寮福安宮、嘉義新港奉天宮可見其作品。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