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包浩斯之城part3——住一晚 大師們的房間
建築巨擘學舍換妝潮旅店
2020/03/31
- 文字 / 張智強
如果時間允許,真希望每一年都能造訪德紹包浩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尤其近期部分宿舍已轉型成旅店,讓人更可以親近大師們過往的居所和生活狀態,沒有比這個更讓包浩斯迷興奮的了。
在包浩斯學校短暫的辦校期間,因政治因素經歷過三次搬遷的它,孕育出藝術、設計及建築界重要人物,包括舞臺設計師奧斯卡.希勒姆爾(Oskar Schlemmer)、產品設計師瑪麗安.勃蘭特(Marianne Brandt)和平面設計先鋒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等。由於校園中導師(master)和學徒(apprentice)加上制度中的另一身分旅人(journeymen)來自五湖四海,它所主張的思想隨學校解散,突破地域界限流傳到世界各地。如今生活中各個層面都可以發現包浩斯主義的熟悉身影,就連在香港,都可以看見受到包浩斯影響的公屋和學校設計。在我就讀的香港大學建築系圖書館中,就擺放了一座包浩斯學校模型,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
對抗傳統,工作坊取代教室
現在看起來很普通的物件,百年前可是一點都不尋常,而能夠成為現代大眾中「普通」、習以為常的事情,那過程也可說是一點也不簡單。
學校中沒有教室,沒有清楚上對下的教學關係,而是一個個工作坊,讓學生邊學習邊鍛鍊手藝,下了課還可跟導師一起去派對玩。這種教學模式對當時保守的德國來說,簡直是離經叛道的壞孩子。想起來,許多撼動世界歷史的發明或革命家,年輕時也都是這樣的「壞小孩」啊,勇於對抗傳統,敢跳脫框架之外。
與其說包浩斯學校是個學校,不如說它是讓思想與創意能充分發展,而後付諸實現的培育中心與實驗場。直到今天,它仍顯得另類且難能可貴。
對我來說,包浩斯主義並非形式,而是當年學校中那種自由、純粹和理想的氛圍。而它重要的理念就是:比起要做什麼,包浩斯人更著重「不要做什麼」,斷捨離多餘的東西。
結合工藝,兩所校舍合而為一
德紹包浩斯學校由創辦人瓦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親自操刀設計監工,只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就建造而成,其外型簡潔、功能性強且大量運用當代物料,被喻為是現代主義的代表作。校舍其實應該說是兩間學校合而為一,一間是包浩斯,另一間是一所職業訓練學校,體現工業與藝術的合作。建築物有三個主要部分,包括職業訓練學校、工作坊和學生宿舍,互有連接,像是訓練學校和工作坊由一座兩樓高的天橋連結,而工作坊與學生宿舍又有個名為「玩樂空間」的區域(festive area)連結,看似分隔,其實緊密接合著。和傳統有個中心點且對稱的公眾建築相較,包浩斯學校看起來沒有一個中心且界線模糊,必須要在整個建築物外親身走上一圈,才會明瞭每一幢屋舍的功能,這也正是它讓人百看不厭的原因。
從包浩斯學校就可看出包浩斯建築的觀念,就是希望越中性越好,不用太刻意區隔出主客體,因此可以有許多功能彈性,可塑性也變得很高。
擺脫繁瑣,不留一點多餘裝飾
建築物沒有多餘裝飾,簡單呈現物料的基本特性,回歸原點。而工作坊大量運用玻璃外牆,則打破室內外隔閡,一方面呈現追求開放透明的宗旨,另一方面也宣示工作坊中源源不斷的創意才是光明未來。而校舍也是學生們將創作付諸實現的場域,許多燈具就是出自女學生瑪麗安.勃蘭特之手。
第一代包浩斯從德紹搬到柏林後,校舍曾被納粹黨做為訓練學校,戰時又被炸毀,七○年代才開始進行復修,一九九六年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卻直到二○○六年才復修完成。
與其說改裝成旅館,應該說是一個複合式生活場域,校舍中仍有展覽場、演講室和工作室,當年創辦人辦公室仍保存著,以前的學生餐廳成咖啡廳,客房則是以前的學生宿舍。
成為旅店房間的工作室樓(Studio Building),也就是以前的學生宿舍裡,如果跟舊照比起來,有些房間(reconstructed room)從家具到床單都精細複製了原始樣貌,每一間都是二十平方公尺,只是簡單的床鋪、衣架、洗手盆、梳妝台和書桌,以及馬特史坦(Mart Stam)設計的Thonet S 43座椅。而有些經典包浩斯大師如阿爾弗雷德.阿爾恩特(Alfred Arndt)、格特魯德.阿爾恩特(Gertrud Arndt)、安妮.阿爾伯斯(Anni Albers)及法蘭茲.埃爾利希(Franz Ehrlich)曾住過的房間,則特別透過家具設計呈現出他們的風格。
拒絕妥協,過低陽台也保留
現今有很多舊樓重建為旅館,因法規關係,或安全舒適考量,都會稍稍改變某些原創讓其更適合旅客居住。但包浩斯旅店幾乎沒有這樣的妥協,就算是陽台欄杆對於身高一百七十公分的我來說,都會擔心太過低矮,但為了保持原味並未更動。而這陽台大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陽台了,許多包浩斯學生都曾以此為拍攝背景。房間內,拉關房門時則要注意力道,一不小心就會發出刺耳聲響,提醒住客這裡已有百年歷史。唯一的改變是以前不分男女的公用浴廁,現在已男女有別了。
學校區另有一幢較為「豪華」的大師住宅(master house),由一幢可分租兩戶租客的半獨立房舍,和一棟獨立屋(villa)組成。創辦人格羅佩斯的住所就在獨立屋裡,整幢建築原先由他親手設計,而俄羅斯畫家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德國畫家保羅.克利(Paul Klee)都曾為住客。然而因受空襲摧毀,建築在二○一四年由布魯諾.菲奧雷蒂.馬奎茲(Bruno Fioretti Marquez)進行重建,透過保存的照片、模型和圖稿,大致維持了建築比例、窗戶與門的位置,並加以現代設計予以抽象化、碎片化重組,使用磨砂玻璃讓光線在室內流竄時氛圍更加神秘。雖不對外開放住宿,游走其間仍可遙想當時格羅佩斯為自己設計居屋的感情。
這裡實在太多寶藏,連續住上兩晚都讓我夜不成眠,不是因為床鋪不舒適,而是視線和腦袋停不下來,忙著研究房內桌椅燈飾,想著這麼簡單的地方也能讓人流連忘返,是不是現代家居的東西太多餘?也幻想自己若也是當年工作坊的一分子,會有什麼樣的創意發想,便也捨不得睡了。
小檔案_Bauhaus Dessau
地址:Gropiusallee 38,06846 Dessau-Roßlau
網址:www.bauhaus-dessau.de/en/service/sleeping-at-bauhaus-1.html
電話:+49 340 6508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