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隱世樂土

深入延平鄉尋訪神秘布農文化

2019/09/26

LINE分享 FB分享

台東縣中間偏北的延平鄉,地形上即花東縱谷南段,封閉的地理位置,對外交通不便,卻因此保留了布農文化,想要一窺神秘部落文化,不妨到延平鄉,體驗最接地氣的原民生活。

代代相傳三石灶

這具有傳承意味的工寮,是從邱智偉曾祖父傳下來,當年因狩獵需求在山上臨時搭建的,每個家族都有專屬的工寮,做為獵人的中繼站,也是家族間聯絡的集合點。在棚架內運用三顆大石頭架起能篝火,進行食物烹煮或燻製的「三石灶」。爐灶上綿延不絕的煙火,意味著地域性,告知其他族人該區由我占據。其實這是布農族傳統家屋裡的配備,每間房子都有固定位置設立三石灶。而一旁的磨刀石,也是曾祖父傳下來的,是當年磨獵刀用的,工寮裡的一景一物都說明當年的狩獵文化。

集結散落各地延青

這幾年,全球興起一股「地方創生」風潮,延平鄉公所秘書閻志瑋認為地方創生應該以文化發展觀光,並不是翻轉部落,以固有的布農族文化,從共生、共食、共享,三方面同步發展,才是長久之計。對於這塊土地有著相當濃厚感情的她,還以布農族神話故事中出現的山羌,做為返鄉與移居青年的象徵,成立延青聯絡網,將散落在各地的延平青年們整合起來,而邱智偉與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的王朱孝賢都是這個組織的成員。

小檔案_領路人閻志瑋

現職:台東縣延平鄉公所秘書
經歷:96年十大優秀青年

獵人的暗號與默契

在永康部落裡,有一間利用竹子以及茅草搭建而成的小屋,前方有一片小廣場,正是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的基地。才剛抵達沒多久,主人王朱孝賢已搶下駕駛座說:「我帶你們去山上體驗布農獵人的日常,那才有趣。」話還沒說完,車子已經駛離小屋,往更高海拔的山裡開去。

到達後,目的地出現兩位布農英雄,分別是胡明智及王秋雄,簡單的祭祀祖靈後,就領著我們往樹林裡走去,才到路口我就傻了,不知道該往左或是往右,胡明智指著地上摺下來的帶葉樹枝說:「有看到這樹枝上面連著葉子,上方壓了一塊石頭嗎?這就是獵人間的默契,之前經過這個路口的獵人留下訊號,告訴我們該走右邊這條路。」這一刻我更深刻體悟愛分享的布農族,即便在山林間見不到對方也不忘記留下訊息給彼此,這就是互助的力量。

在山林間,我們也跟著兩位英雄做起陷阱,不過我們屬於幼幼班等級的程度,做的僅是「壓石陷阱」,是利用小樹枝、藤蔓與石板等現成的材料組成,用以捕捉野兔、果子貍等小型動物。王秋雄表示這是布農家族中,家中長子或長女在自家附近設置的簡單陷阱,因當爸媽不在家時,獨居家中的哥哥姊姊就得想辦法餵飽弟妹,他小時候就曾用重力陷阱,不小心捕到隔壁鄰居養的雞。

出征前的神秘禁忌

捕捉大型野獸,就得使用「縛足陷阱」,是在動物必經之路上挖個坑洞,將陷阱埋入,表面再鋪上枯葉,野獸腳踏進就被限制住。這天,我們並沒有製作這陷阱,但在路上遇見幾坨山羌排遺,還保持濕潤狀態,表示牠們才路過不久。跟著布農英雄的腳步走在獵人活動範圍內,果然有不同體驗。

神秘訊號也在布農獵人間流傳著,據說出門打獵前也有一些禁忌,那就是出發前,如果有打噴嚏或放屁,就是一種警告,一般來說必須晚幾分鐘再出發;還有出發前,如果遇到一種類似小黃鶯的鳥向左飛,也代表著不適合出門打獵。另外,假使前一天夢到不好的事,像是跌倒或發生意外,就代表隔天不適合打獵;如果已在山上狩獵期間,若作惡夢,則要盡快下山,返回部落。

布農祖先智慧結晶

布農獵人快到家時,通常會一起高歌,但是這歌曲其實沒有歌名,歌詞也幾乎都是虛詞,僅是一種呼喚,告知部落裡的婦女們有獵到獵物,請她們可以準備一些飯糰、小米酒前往迎接,也讓辛苦的獵人用餐。

布農族連食器都是就地取材,走到制高點(海拔九百二十一公尺)後,王朱孝賢把肉桂薑黃茶倒入竹杯,以竹條烤肉,用較粗的竹節做成湯碗,盛進樹豆排骨湯,還有塞進五穀雜糧做成竹筒飯,每項食器都是布農祖先的智慧,早期是部落裡最好的餐具,如今則是符合現代環保概念,又能凸顯在地特色。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