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反思環境保護議題

《2019米蘭國際家具展》現場觀點3-原始材質 回收再生

2019/05/16

  • 文字 / 李佳芳
  • 圖片提供 / 張道銘
LINE分享 FB分享

近幾年米蘭國際家具展結合米蘭設計週,無論展覽的廣度或深度相較以往都更加提升,而發展成為巨大的城市節慶活動。看展經驗已有十六年的建築師張道銘認為,米蘭家具展除了商展,還有許多研究性與藝術性的設計展,聚集了非常多有意思的觀點,「尤其是會外展,所講述的不只是家具,更是對未來或當代的生活趨勢提出描繪。」

將塑膠用在對的地方

綜觀本屆會外展,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保拉.安娜特利(Paola Antonelli)等設計師所策辦的米蘭三年展(XXII Triennale di Milano),以「破碎的自然(Broken Nature)」為主題,反思設計如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去解決環境保護的問題。像是實驗利用原始材質來製作家具,用玉米稈或香菇研發友善地球的建築材料,或是以火山熔岩結合垃圾造就的新地質,讓人們重新理解塑膠為何物。

尤其是今年米蘭設計週的當紅人物,為身任義大利設計大使的建築大師卡爾洛.拉蒂(Carlo Ratti),他同時也是「可感城市實驗室」(Senseable City Lab)負責人。在米蘭布雷拉植物園(Orto Botanico di Brera)的展場中,他與能源公司合作了一個裝置,利用真菌絲做為建築材料,設計了一個拱形骨架,而這個裝置百分之百使用環保材料構成,甚至可以埋入地底下分解,意在詮釋未來建築的可能性。張道銘說:「這系列作品講述的觀點,認為塑膠本身無罪,錯的是人類的使用方式。」

領路人小檔案_張道銘

現職:義大利註冊建築師,現為深圳朗圖RUA合夥人

經歷:曾任教於米蘭理工大學與威尼斯建築學院



發掘回收材料再生美

在設計教母羅撒納.奧蘭迪(Rossana Orlandi)發起的「塑膠盃設計競賽」(Ro Plastic Prize)中,也展覽出許多設計師的塑料再生創作,像是把汽油桶做成燈具,利用設計發掘回收物的審美價值。其中,特別要關注來自台灣的小智研發(Miniwiz),也在會上展出一張從基座到填充材料都使用回收纖維的百分之百回收躺椅,而這張躺椅也被當成展覽主打實驗商品。

會展上,也顯見跨界整合成為趨勢,例如Tod's聯手建築師Andrea Caputo推出概念展,以「人類避難所」題旨用現代工業材料重新詮釋傳統居住建築結構,重新探索人類的初期文明。法國建築師Arthur Mamou-Mani為時尚品牌COS設計的大型結構裝置,使用七百塊可被分解的生物質塑膠磚建造而成,最特別是運用了3D列印技術(旁邊還展示一台機器),這不僅是提出新的可持續材料,同時也表達3D列印在未來設計的影響力,從視覺、空間到材料都具有啟發意義。


道銘:https://mingtw.com/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