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在安地斯山 遇見太陽神的兒女

隨河旅行—亞馬遜河篇 Part 2

2019/01/17

LINE分享 FB分享

在秘魯,安地斯山脈的老市場,我跟蹤一位駝行的印加老婆婆,被她兩條長長辮子吸引。辮子太長了,兩條尾端繫在一起,像兩隻握在背後的手。婆婆步履緩慢,不該是擁有一頭烏亮亮頭髮的年紀,晨光溫柔的撫摸老人的駝背。她經過賣紫玉米花玉米的小攤、經過一隻羊駝,最後,轉身進入一扇深色木門。長辮子婆婆消失了。

長辮子是印加女人的傳統,從小娃娃到老婆婆,這是美麗的信仰,一如緬甸女人在兩腮塗上兩坨黃粉。西班牙滅了印加帝國,毀了太陽神殿,搬走所有黃金,但亡不了文化。五千年的秘魯有著兩張臉,「亞馬遜叢林」之外,另一張就是締造高山帝國的「印加文明」。

「三沒有」傳奇
砌出昔日美洲最大國


印加帝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美洲最大的國家,統治整個南美洲的西部,從秘魯輻射及今天的哥倫比亞、智利、阿根廷等。首都在安地斯山上的庫斯科,山的另一邊是「失落的印加古城」馬丘比丘。

安地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平均三、四千公尺高,孕育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山湖——的的喀喀湖。印加人在高海拔、高冷地區據地為王,壯大為「南美洲的羅馬帝國」,在建築、天文、農業的成就影響至今。傳奇的,這是在「三沒有」的基礎上發展:沒有文字、沒有貨幣、沒有輪子。

沒有輪子
卻能搬運巨石鑄古城


傳奇之一:今天的人類能到外太空,但仍不可考,沒有輪子的印加人如何將數噸重的石頭在二千公尺高山上搬運,建造馬丘比丘?

在建造技術,馬丘比丘的巨石與巨石間幾無縫隙,一張紙都插不入,如磁磚。再者,印加人依一年、一月、一日的太陽運行,規畫整座城市與每幢建築。既是城市也是藝術品,讓人嘆為觀止,而被列為「世界新七大奇蹟」。

黑夜中,第一道晨光從環抱的高山射入古城,光束喚醒山城與沉睡的巨石。寧靜中的偉大,就在眼前。想像,一九一一年,美國耶魯教授賓漢(Hiram Bingham III)翻開被叢林覆蓋五百年的古城的剎那。這個剎那改變馬丘比丘的沉睡命運、提高人類對印加文明的認識,賓漢透過國家地理雜誌將考古發現公諸於世。

這次,我最遺憾的是未能住在馬丘比丘。整個世界遺產區有一家飯店,就在入口處,但是一房難求。

飯店裡,掛著一幀幀百年前馬丘比丘在半覆蓋狀態的黑白照。一個對於歷史沒悸動的人,千里飛來馬丘比丘非常可惜。說穿了,這裡就是一堆石頭。何必看石頭?如果,不好奇,石頭之間的語彙,石頭背後的人,人背後的文明,進而講究在對的季節去,就真的只是一堆昂貴的石頭。

圓形梯田
創造不同溫差雨量


傳奇之二:高山帝國的農業技術也是驚人。黃昏,我來到如羅馬劇場的莫瑞(Moray)圓形梯田,「一個荒郊野外有什麼好看?」若不是帶路的秘魯人解釋,層層梯田如何巧妙的創造溫差與降雨量不同,成為印加帝國的農業試驗場,測試同一品種在不同條件的收成,還真想要回車上避風。秘魯人驕傲的說,古印加人馴化或改良出非常多植物,包括今天全世界的主食馬鈴薯。馬鈴薯原生於高山,野生有毒,但經印加人的農業馴化,普及為南美洲的主食。西班牙入侵秘魯後傳入歐洲、傳至全球。其他還有玉米、藜麥、菸草……,都是高山印加農夫而有的近代飲食文明。

馬鈴薯神化
承載秘魯敬天之魂


在遇見長辮子婆婆的露天市場,我看到了各種形狀、大小、顏色的馬鈴薯堆放著,恍然大悟,這是「馬鈴薯的故鄉」。今天秘魯,有超過三千八百種馬鈴薯。古時候的秘魯,將馬鈴薯神格化視為「豐收之神」。若有歉收,他們會以為得罪馬鈴薯神,而舉行祭祀。一五四七年,一位西班牙人記錄祭祀場景:披著刺繡斗篷的首領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接著,拿馬鈴薯的男孩與捧金銀器皿的女孩、肩扛農具的人們。最後,一頭披掛彩飾的騾子。遊行之後,隊伍圍著牠載歌載舞,然後向牠捅進一刀取出內臟,供奉在馬鈴薯神像前。其他人則用馬鈴薯蘸著騾子的餘血。

這場祭典,是印加人敬天畏神的文化。 

什麼是文化,是思想與認同?今天,秘魯人依然敬天、依然飼養羊駝、依然在部分山區過「以物易物」日子。那個締造馬丘比丘文明、「結繩記事」的帝國已滅亡,但靈魂還在。經過數百年,那個靈魂接受入侵者的西班牙文、天主教,在高山上融合出新文化。

小檔案_王文靜

最北,到過北極;最冷,去過南極;
最傳奇,登島達爾文的加拉巴哥;
最刺激,深入亞馬遜流域;
至今旅行70國、行旅歐亞非7大河。發表過《隨河旅行》、《春遊萊茵河,吃全世界最棒白蘆筍!》系列文章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