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山攀岩、水道滑水、3座天然泉池,在新竹尖石泰崗溫泉包場大自然
2018/02/08
- 文字 / 柯曉翔
我在新竹泰崗野溪溫泉,把大自然包場了。開闊溪谷,3、5位零星山友獨享這片山林。巨石之間,我們在3座約攝氏40度的野溪溫泉池輪流浸泡,一邊大口吃著烤豬肉與麻油雞,身心暖呼呼。「你們好誇張。」一位山友聞香而來,忍不住下了如此評論。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秀巒部落的泰崗溫泉,算是在眾多野溪溫泉中,一條容易親近的路線。只是仍須花點體力健行與溯溪,才能抵達溪谷深處。「今天路線去程以健行為主,回程則會走一點水路溯行。」綠葉戶外教練邱家聲向我解釋。
我們不馬虎,去程就戴起安全頭盔,穿上防寒衣與救生衣,確保安全。從控溪吊橋進入,楓葉把翠綠山林染上許多抹橘紅。接著路變窄了,踏上山徑,穿過一片竹林後抵達河床,視野逐漸開闊起來。
碧綠色的泰崗溪流淌,河道一旁滿是美麗的變質岩。這些黑色的岩塊形成陡壁,由於受到擠壓,呈現條狀破裂面,非常壯觀。一路上,邱家聲教我們判斷水流與溯溪的基本觀念,「通過急流時,記得要面向上游方向,若面對下游,水流一沖,重心容易向前而跌倒。」仔細一看,水流帶來漂流的落葉,集結與堆積成河流中的一條棕色地毯。
除了健行,漂浮也是一種方法,一邊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攝影:許家華)
溪畔泉池閒聊,烤肉、麻油雞伺候
健行約一個半小時後,終於看見野溪溫泉,正冒著煙。泰崗溫泉屬碳酸氫鈣泉,從軍艦岩縫流出。由石塊搭建的天然泉池有3座,稍微隔離周邊沁涼的溪水,使溫泉維持在40度熱度。若再往深山走20分鐘,還會遇見一座約6、70度的泉池,可惜溫度太高,無法浸泡。
教練就地取材,撿拾地上已斷裂的竹子,用來生火,或做成餐具。(攝影:許家華)

在野地還能吃到熱騰騰的麻油雞,真是一大享受!(攝影:許家華)
我們脫去防寒衣,穿泳衣迫不及待入池。水位不高,約浸泡在腰部以下。但若試著後仰,把頭枕在石頭上,倒也可享受幾乎整身入泉水的滿足感。「這種時候,完全放下手機與雜事,與世無爭。」綠葉戶外教練林晏辰說。
但當烤豬肉與麻油雞端上現成石桌,我們還是拿著竹筷爭奪一番。在大自然催化下,戶外野炊的熱食,吃起來不輸餐廳,此時身子也全暖了。
加上回溯路程,讓整趟野溪之旅變成一場冰火三溫暖。我們在泰崗溪中漂浮一小段,還在天然滑水道玩溜滑梯。當然一旁都有教練拉繩確保,以策安全。溪水微涼,但有防寒衣在身,倒也可適應。「想像一下,」邱家聲說,「雪山的融化雪水正環抱你。」等到控溪吊橋再次出現在眼前,看見人影,這才發現,全然浸淫在大自然裡,連手機與手錶都不帶的我,對時間與空間產生全新的定義。
等不及石板烤肉,索性靠近火堆,火烤五花肉。(攝影:許家華)
訪泰雅食后,暖喝阿婆湯驅寒
野溪旅程耗費了不少體力,我們驅車前往同位於尖石鄉的山清休閒農園,準備補充熱量。這兒的主廚古屏生被當地人譽為「泰雅食后」,善用當季在地食材入菜,再加上馬告、刺蔥等泰雅族調味料,讓旅客吃到的全是土地風味。
「我們叫它『阿婆湯』,是阿婆流傳的傳統料理。」古屏生端上一道馬告刺蔥雞湯。汆燙過的雞肉,與青木瓜、大頭菜、洋蔥、甘草、甘蔗、馬告及刺蔥熬煮一小時,湯頭味清而鮮甜。嗑完一整碗湯,驅走冬天的寒意。

古屏生被譽為「泰雅食后」,她曾經出書記錄泰雅的飲食文化與傳統故事。(攝影:許家華)
泰雅族吃什麼,我們跟著吃。於是我嘗到了野味斑甲(斑鳩),頗帶有嚼勁;馬告醃鹹豬肉,外面包的是自家種的生菜;古屏生口中「以前苦日子的採集料理」,變成炒螺肉上桌,同樣加了刺蔥與馬告,可嘗到馬告略像生薑、檸檬的提味。
若遇上慶典或掃墓,泰雅族將小米做成小米酒、搗麻糬,敬天謝地。古屏生製作小米粽,小米加上香菇、豬肉與蘿蔔乾,拌炒後再蒸,包覆芭蕉葉。與其說是原住民風味餐,古屏生的料理路線簡單、實在,特別著重食材原味。泰崗野溪溫泉之旅,我們浸泡在大自然,也吃進了天然。
由於為無菜單料理,每次都有古屏生的創意與驚喜,不變的是使用四季時鮮與在地食材,以原民雙寶「馬告、刺蔥」當作料,呈現食物的原味。(攝影:許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