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位於上海市區交通大學旁的新華路,與衡山路、愚園路並列上海三大歷史街區,是上世紀優雅生活代名詞。住在附近、每每經過不對外開放的孫科(孫中山之子)故居,時常走過探頭往內瞧,牆內荒煙蔓草中的優秀歷史保護洋房。喜好老建築的我之後因緣際會受邀參觀,才赫然瞭解,原來老房深處隱匿了,因中國生物科學機密而塵封七十年、在地圖上消失、命運多舛殖民時代遺留的--「美國哥倫比亞鄉村總會」,是上海近代重要的歷史見證。

1925年,上海公租界工部局趁江浙軍閥內亂、國民政府無暇顧及時,故意向西郊越界修路,擴大法國租界範圍至安和寺路(今新華路)和哥倫比亞路(今番禺路)。美國僑民同時也在這帶,由美國建築師Elliott Hazzard興建占地廣闊,上海的第二個美僑俱樂部 -「哥倫比亞鄉村總會」(Columbia Country Club)”。 1928年,美商普益地產公司在鄉村總會南側推出「哥倫比亞生活圈(Columbia Circle)」建案,興建數十幢高級花園住宅,由上海最負盛名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90%為外國僑民居住。

1925年,上海公租界工部局趁江浙軍閥內亂、國民政府無暇顧及時,故意向西郊越界修路,擴大法國租界範圍至安和寺路(今新華路)和哥倫比亞路(今番禺路)。美國僑民同時也在這帶,由美國建築師Elliott Hazzard興建占地廣闊,上海的第二個美僑俱樂部 -「哥倫比亞鄉村總會」(Columbia Country Club)”。 1928年,美商普益地產公司在鄉村總會南側推出「哥倫比亞生活圈(Columbia Circle)」建案,興建數十幢高級花園住宅,由上海最負盛名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90%為外國僑民居住。

哥倫比亞鄉村總會總建築面積6210平方米。包括四幢二層花園建築,一幢大禮堂。當時內部設置了游泳池、高爾夫球場、網球場,保齡球、彈球房、跳舞廳等設施。

這些一百年前的設施即便在今天看來,華麗依舊。

「太陽帝國」原作者J.G.巴拉德在其晚年自傳《生活的奇跡》(Miracles of Life)中回憶了他在哥倫比亞生活圈的童年,坐著配司機的別克車,喝可口可樂,看美國電影,從倫敦訂購的玩具,在天主教學校接受嚴格教育,周末上鄉村總會社交。

而成年僑民的生活則仿佛就是在無盡的派對以及活動中度過。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侵華期間,將哥倫比亞鄉村總會改成了英美僑民集中營(滬西第三集中營)。諷刺地,原外僑精英階層休閒玩樂場所,一瞬間無奈成了他們被關押、甚至魂歸處。史蒂芬史皮柏電影「太陽帝國」,正是再現了二戰時期在滬外國僑民的在集中營的經歷。

這棟建築本為哥倫比亞鄉村總會的健身房,日軍佔領時改為集中營使用,後作為上海生物製品所的培養基蒸鍋間。

1951年哥倫比亞鄉村總會和相鄰的孫科故居,一起被劃入戒備森嚴的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乃卡介苗、水痘、狂犬病、流感等生物製品疫苗、血液生產基地),大門從此緊閉,外人難一窺究竟。再加上文革破四舊,細節破壞殆盡,華麗歷史自此消失在群眾目光,連百度地圖都無標注。

去年年末,上海生物製品所搬遷,由中國第一地產商萬科入駐改造,邀請世界頂尖荷蘭OMA建築事務所的大師雷姆庫哈斯負責,打造城市商業與文創新地標。

去年年末,上海生物製品所搬遷,由中國第一地產商萬科入駐改造,邀請世界頂尖荷蘭OMA建築事務所的大師雷姆庫哈斯負責,打造城市商業與文創新地標。

彷彿是電影情節的穿越,不小心踏入這幾段動盪的中國近代史。還是以前的格局,只是染上歲月的斑駁。走進現存的這些歷史建築裡,能夠強烈感受到那時上流社會的觥籌交錯,但流逝的時光不經意瀰漫出曾經的滄桑。

就這樣,哥倫比亞鄉村總會的內涵早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數次轉變,但其背後的人文底蘊與歷史衝突,讓我著迷不已。引頸期盼著萬科地產今年底整修後新老建築的對話,讓歷史再造、文化再生! (哥倫比亞鄉村總會舊時遺留下的標誌,三個C代表著Columbia Country Club的縮寫)

塵封上海70年 神秘的「美國哥倫比亞鄉村總會」重見天日

2017/03/30

LINE分享 FB分享

位於上海市區交通大學旁的新華路,與衡山路、愚園路並列上海三大歷史街區,是上世紀優雅生活代名詞。住在附近、每每經過不對外開放的孫科(孫中山之子)故居,時常走過探頭往內瞧,牆內荒煙蔓草中的優秀歷史保護洋房。喜好老建築的我之後因緣際會受邀參觀,才赫然瞭解,原來老房深處隱匿了,因中國生物科學機密而塵封七十年、在地圖上消失、命運多舛殖民時代遺留的--「美國哥倫比亞鄉村總會」,是上海近代重要的歷史見證。

歷史起源 - 鄔達克哥倫比亞生活圈 / 英美僑民高級俱樂部
1925年,上海公租界工部局趁江浙軍閥內亂、國民政府無暇顧及時,故意向西郊越界修路,擴大法國租界範圍至安和寺路(今新華路)和哥倫比亞路(今番禺路)。美國僑民同時也在這帶,由美國建築師Elliott Hazzard興建占地廣闊,上海的第二個美僑俱樂部 -「哥倫比亞鄉村總會」(Columbia Country Club)”。 

1928年,美商普益地產公司在鄉村總會南側推出「哥倫比亞生活圈(Columbia Circle)」建案,興建數十幢高級花園住宅,由上海最負盛名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90%為外國僑民居住。史蒂芬史皮柏電影「太陽帝國」原作者J.G.巴拉德幼年即住在此。美國人開發住宅區加上美國人興辦的俱樂部,形成了上海最時髦、最高雅的名流社交地,也將美式鄉村生活模式植入了上海西區。 

哥倫比亞鄉村總會總建築面積6210平方米。包括四幢二層花園建築,一幢大禮堂。當時內部設置了游泳池、高爾夫球場、網球場,保齡球、彈球房、跳舞廳等設施。這些一百年前的設施即便在今天看來,華麗依舊。「太陽帝國」原作者J.G.巴拉德在其晚年自傳《生活的奇跡》(Miracles of Life)中回憶了他在哥倫比亞生活圈的童年,坐著配司機的別克車,喝可口可樂,看美國電影,從倫敦訂購的玩具,在天主教學校接受嚴格教育,周末上鄉村總會社交。而成年僑民的生活則仿佛就是在無盡的派對以及活動中度過。 

 二戰日據 - 英美僑民集中營
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侵華期間,將哥倫比亞鄉村總會改成了英美僑民集中營(滬西第三集中營)。諷刺地,原外僑精英階層休閒玩樂場所,一瞬間無奈成了他們被關押、甚至魂歸處。史蒂芬史皮柏電影「太陽帝國」,正是再現了二戰時期在滬外國僑民的在集中營的經歷。 

中共解放後 - 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
1951年哥倫比亞鄉村總會和相鄰的孫科故居,一起被劃入戒備森嚴的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乃卡介苗、水痘、狂犬病、流感等生物製品疫苗、血液生產基地),大門從此緊閉,外人難一窺究竟。再加上文革破四舊,細節破壞殆盡,華麗歷史自此消失在群眾目光,連百度地圖都無標注。 

1999年 列為上海市優秀近代歷史建築
2016年重見天日
去年年末,上海生物製品所搬遷,由中國第一地產商萬科入駐改造,邀請世界頂尖荷蘭OMA建築事務所的大師雷姆庫哈斯負責,打造城市商業與文創新地標。 

 萬科剛接手時,突破舊時禁令,翻修前邀請老建築愛好者率先入內參觀,我有幸參與。深深地被這近百年戲劇性歷史的風華與風霜,震懾到無法呼吸,太美了。彷彿是電影情節的穿越,不小心踏入這幾段動盪的中國近代史。還是以前的格局,只是染上歲月的斑駁。走進現存的這些歷史建築裡,能夠強烈感受到那時上流社會的觥籌交錯,但流逝的時光不經意瀰漫出曾經的滄桑。 

就這樣,哥倫比亞鄉村總會的內涵早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數次轉變,但其背後的人文底蘊與歷史衝突,讓我著迷不已。引頸期盼著萬科地產今年底整修後新老建築的對話,讓歷史再造、文化再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