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一次導讀莎劇的魔性魅力

藝術.知識篇

2015/10/27

LINE分享 FB分享

每逢四月下旬,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生日前後, 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Theatre)總是遊人如織。今年正值奧運,英國政府更以此為焦點,廣邀各國劇團輪番演出莎翁名劇,包括義大利文的《凱撒大帝》、阿拉伯文的《暴風雨》、白俄語版的《李爾王》、中文版的《理查三世》⋯⋯。

從這麼多國語言的演出,可知這位獨霸英語文壇四百年的劇作家,跨越時代、種族和文化的影響力。「從第一頁讀到他,我就一生都屬於他⋯⋯」,德國大文豪歌德對莎士比亞的影響力有如此高的推崇。

▲莎士比亞畫像

▲莎士比亞畫像

即便大家聽過莎士比亞,許多人對戲劇沒興趣,總覺得莎士比亞與我無關, 或以為莎士比亞就是個高高在上,遙遠年代的大文豪。事實上,莎士比亞距離你一點也不遠。如果你會用「冷血」形容某個冷酷、沒有感情的人,那麼,莎士比亞就在你身邊了!

莎翁劇本不完全是原創,但文字魔力卻是前所未有的。

學者發現,莎士比亞在作品中總共使用二萬五千個字彙,是一般作家六千字的四倍多, 其中約兩千個自創的新字, 如今已融入生活中, 包括Cold-blooded(冷血)、Fair play(公平競爭),forgive and forget(不念舊惡,不記仇), 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等等,大大豐富英語的厚實度,你、我學英語時也都可能學過。甚至某些劇的名稱,如「仲夏夜之夢」,在台灣這樣非英語系的地區,都轉化成相當普遍的名詞。有趣的是,一生寫下38部長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的莎士比亞,除遺囑外,對自己生平幾乎沒有留下隻字片語,讓學者苦思不解。例如, 在演員被視為游民的時代,為什麼他會離開大他八歲的妻子與三名幼子,獨自前往倫敦並投身劇院?身為地方小官兼手套商之子,僅有中學程度的他,如何能將各種異國背景(如《威尼斯商人》)、各種階級(如皇室貴族)、各種職業(如律師)描繪得絲絲入扣?

然而,有一件事可以確定,就是莎翁不只文采彷彿從天而降,從莎翁大量的房產地契或合約中,後人發現他不僅是位傑出劇作家,也是劇院經營者和投資人。出道沒多久,他就在故鄉買了一座擁有十個壁爐、取名「新居」的豪宅。因為孫輩沒有子嗣,豪宅轉手近百年後,新主人受不了陌生人不斷上門索討莎士比亞的紀念物,索性把整棟房子拆了!

▲哈姆雷特劇照

▲哈姆雷特劇照

莎士比亞戲劇,按年代可略分為「歷史劇」、「喜劇」、「悲劇」, 以及「悲喜劇」(或稱「傳奇劇」)。每齣戲都獨一無二、各擁追隨者,要推選「唯一」經典是不可能的。例如「四大悲劇」寫透四種人性:《哈姆雷特》的虛無與優柔,《奧賽羅》的妒忌,《李爾王》的剛愎,《馬克白》的野心。惡人的挑弄,加上悲劇英雄的性格缺憾,只有死亡才能終結這可悲的命運。

以下是評價最高、最受歡迎的三齣莎劇簡介,可以略窺莎士比亞的戲劇世界: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這齣劇圍繞著一位雅典公爵的婚禮展開,主角則是三組男女,各自被盲目的愛情捉弄得神魂顛倒。第一組包括兩對年輕人,一對想私奔,一對想阻止,一前一後進入森林而迷路。第二組是發生爭執的仙王與仙后,仙王一氣之下,叫小精靈將魔液點入仙后眼中,讓她愛上醒來後第一眼所看到的人。第三組則是一群躲在森林中排演鬧劇、希望在婚禮上取悅主子的工人,其中一位織工,在小精靈帕克的惡作劇下變成驢頭。不巧仙后醒來第一眼就看到他,美麗高貴的仙后將粗鄙驢頭摟在胸前癡癡愛戀,象徵著愛情的荒謬盲目。所幸黎明降臨,魔咒解除,一切復歸正常,不知情的劇中人還以為自己做了一場春夢呢。

1590年代,莎士比亞以自己熟悉的鄉野背景寫了這齣瘋狂搞笑大戲,裡面有各種野獸及花草樹木,充滿奇幻魔法和天真無邪的趣味,上演後大轟動,但也招致清教徒的批判。之後,這齣戲又經過各國藝術家以各種形式改編,有歌劇、芭蕾舞劇,作曲家孟德爾頌的序曲配樂,有電影、百老匯迪斯可舞劇,還一度以中國花園為布景,簡直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大薈萃。

哈姆雷特 Hamlet

▲哈姆雷特 Hamlet

▲哈姆雷特 Hamlet

這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戲一開始,哈姆雷特就透過父親鬼魂的告白,得知叔父不僅毒殺父親、僭奪王位,還娶了母親。他深感痛苦,既厭惡人性醜惡也憎恨自己的無能,他假意瘋狂,卻在與母親爭執時,誤殺了愛人奧菲麗亞的父親。奧菲麗亞傷心投水,王后誤飲毒酒殞命,哈姆雷特則在重傷身亡前,奮力殺了叔叔⋯⋯

多年來,包括迪士尼動畫《獅子王》和大陸導演馮小剛的《夜宴》在內,各種《哈姆雷特》的王子復仇記版本不斷在全球搬演。他是英勇,還是怯懦?猶豫不決,還是衝動莽撞?真瘋,還是假瘋?面對毫無道理可言的命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他最被傳頌的一句話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要活著還是乾脆消失?這是個問題)

馬克白 Macbeth

▲馬克白 Macbeth

▲馬克白 Macbeth

歷史上,馬克白真有其人。這位11世紀的蘇格蘭大將弒君篡位後,還在王位上待了15年。而莎士比亞的《馬克白》則將人性衝突推到極致。因為張力太強,當時劇院視「馬克白」一詞為禁忌,不小心講出這個字的演員會立刻被趕出去,必須原地轉三圈,然後背一句《威尼斯商人》中的祈福句後才能再進來!

故事內容是:在凱旋歸來的路上,馬克白和友人班柯遇見三個女巫,她們預言馬克白將成為蘇格蘭國王。預言勾起馬克白的野心,加上妻子的唆使,他終於狠下心將睡夢中的國王殺害,如願當上國王,但為了掩飾罪行,不得不殺更多人,最後難逃群臣的攻伐而被斬首。妻子也飽受染血幻覺折磨而死。

其中一幕,馬克白說出了一段極其蒼涼、悔之已晚的獨白,已經成為非常經典的莎翁名句:

「Out, out, brief candle!

熄吧,熄吧,短促之燭!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人生不過是走動的幻影,⋯⋯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它是愚人所講的故事,

Full of sound and fury,

充滿喧嘩憤怒,

Signifying nothing.

卻空無意義。」

和性格複雜、陰晴不定的哈姆雷特一樣,馬克白是所有演員的大挑戰。英國偉大夫妻檔演員勞倫斯‧ 奧利佛, 日本大導演黑澤明《蜘蛛巢城》中的三船敏郎,都曾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在台灣,當代傳奇劇場《欲望城國》中的吳興國和魏海敏,則為這對野心家留下舞台典範。

【延伸閱讀】總編的藝術筆記 ART OF LONDON

藝術最高的境界,是超越形體、超越具象,直達藝術的靈魂,給人強而有力的衝擊。我在倫敦看到很多這樣的藝術家。

羅斯科(Mark Rothko,1903 ∼ 1970,美籍拉脫維亞猶太人),培根(Francis Bacon,1909 ∼ 1992,愛爾蘭人)和最當道的卡普(Anish Kapoor,1954至今,英籍印裔),都是倫敦泰特美術館常見的重量級貴賓。

羅斯科和培根,都能非常直接的把藝術的靈魂,展現在平面上。培根畫很多扭曲變形的人像,痛苦的表現出他歷經二戰暴力與死亡的陰影。羅斯科則是全然的抽象。沒有明顯邊緣的矩形,明亮的色塊組合,是他的印記。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對人類靈魂的看法,但兩人都同屬巨大、有吸力的作品。深沉熾熱的情感在紙上,完全不需要導覽、翻譯。

我曾在大皇宮親炙卡普的作品(下圖):巨大的紅色氣球充滿整個空間,人可以走進去,這應該是人類可以做出最大的雕塑作品了。他的功力,是能輕易把無限之物,納入有限空間內。像是在倫敦肯辛頓花園(也在紐約展過),用一顆兩、三米高的不鏽鋼半球體,將周遭百來公尺的龐然景觀(或是摩天大樓)反射進你的眼簾。強而有力的詮釋自然、人和環境的關係,令人喘不過氣來。

我覺得法國的名畫作品,像是莫內的睡蓮,是可親的,好像能與他聊天說笑。然而在倫敦,藝術家往往築起一道牆,把你推開。你被乍看橘色、紅色,鮮豔明快的色彩所吸引,到他面前,卻發現這是一道冷酷的、苦苦掙扎只為求取藝術靈魂的冰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