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年時間,挑十本書
印證時間之美的家西書社
2015/08/18
- 文字 / 馬萱人
價值新台幣三十萬元的一套書,是什麼樣的書?
這是國內唯一的西洋骨董書店──家西書社,最近賣出一套三冊《巴黎榮景》(Paris dans sa Splendeur)圖冊首版(一八六○年)。這套書「面積」相當龐大,達三十九×五十六公分。書中還毫不吝嗇的放了一百幅大型巴黎歷史場景,與城市景觀真跡版畫。
《巴黎榮景》封面燙金的巴黎市徽,輝映著一百多年前西方書籍裝幀工藝的繁華,凸顯了手工之美,和時間累積後帶來的歷史感。當時的出版社手筆不小,常會結合其時重要的藝術家與製版師傅出版巨冊,《巴黎榮景》就是其中之一。
它以石版印刷,估計至多五百至一千份。書的套色極為精準優美,畫中白色部分還以手工一頁一頁點點滴滴修得更細緻,當年很多書商都是一張一張拆下來當單幅版畫賣。
因此,根據家西書社主人劉興華的研究,這套書今後應該是很難再見到完整的三冊一套了。慢工出細活、年代久遠及稀有,共同造就了骨董書的高價值。
光看單本書不易知原版之美,劉興華拿出一大本法國十七世紀寓言作家拉封丹(Jean de La Fountaine)的《賽姬與丘比特之愛》(Les Amours de Psych?et de Cupidon,一七九五年出版之收藏用皇室開本試印版,全球僅二十本),再拿出一小冊同本書的現代平裝普及版,翻到同一頁版畫插畫,高下立見:仕女肌膚上的光影在後者中黯然失色,地上的一把刀則完全消失無蹤(見上圖)。
家西書社說是書店,其實是台北民生社區一棟大廈中由三面書牆圍繞的房間,上頭多是上一世紀的外文舊書,單價從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偶有百元圖書。高價位的骨董書則進駐一個玻璃書櫃,裝著大約兩百本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中的圖書,定價由新台幣萬元起跳至六位數。
斯斯文文的劉興華,不像生意人。的確,他本來要走學術路線,曾是德國波昂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專研歐洲中古社會、藝術史。十六至十八世紀亞亨城(Aachen,查理曼大帝加冕地)的中下階層,是他的論文主角。
很多的時間,他必須鑽進古書堆中解碼幾百年前的古德文手寫體,企圖弄清當時人類的生活。但更多的時間,圖書館之外一家又一家的老書鋪,才是劉興華最愛慢速流連之處。
根據出版人郝明義的研究,西方書籍走的是「堅韌路子」,從凸版印刷、油性墨料、韌性紙張、強固裝訂、精裝封面等等,和中國線裝書的輕柔飄逸路數相反。加上藏書方式與對待舊書的觀念不同,西方書的確比較容易保存、流通。
稀有好書年紀大甚至能加值,正是歐美古舊書店永遠逛不完、拍賣行情向來熱絡的主因。
在喜好骨董書人的眼中,書不只是書,更是精緻工藝。平版印刷機出現前,書可不像現在,本本一個樣。劉興華說,古早西書剛印好時都是沒穿衣的,送到各書店、藏書家、裝幀師等人手中之後,才賦予書籍互異的外觀。
書籍的裝幀就是指其整體設計,封面、扉頁和插圖大約是要素。為了凸顯風格,各書家無不使勁遍尋珍稀裝幀材質、塑造獨家藏書風格。在劉興華眼中,厲害的裝幀師,就是藝術家。
西洋骨董書的樣貌實在繁華。僅以封面來說,摩洛哥山羊皮、鱷魚皮等高級皮革盡出,再加上各式燙金、徽記、藏書票、蝴蝶頁等等裝飾搭配,還有書頁的防潮防塵處理,各裝幀大家各有獨門絕活。有些人愛名牌皮包,骨董書迷的行徑其實也差不多,只是後者熱愛的山羊皮、鱷魚皮,包裹的是書紙。
也寫書譯書的劉興華甚至發表一段「唯書論」:有些書光拿在手上就知道它的分量,僅見外在就值得欣賞,翻閱圖片也已經是閱讀。這時候,「書的內容不再重要,只是附加價值了。」
除了看懂裝幀的語言,劉興華並旁涉在西方骨董市場中,與骨董書同一大類的版畫,過去有不少書,其實正是由一幅幅圖文整合縝密的版畫排成。
離波昂不遠的科隆美術館就有間版畫室,訪客可以請館員一張一張拿出來瞧個夠。劉興華三十五歲時,就把這批版畫全部看透。相較於參觀教堂,有時還得拿望遠鏡才欣賞得到重點,描繪教堂的寫實版畫,卻是拿放大鏡就能琢磨老半天,對喜好慢慢鑑賞藝術品細節的人如劉興華,這點最對味口。
在版畫、老書和教科書環繞中,劉興華的十年留學生涯走過。可惜,中古德文手寫體仍然像天書。他決定放棄學位,抽離中古德國亞亨城,回到現世台灣社會。
就在回台前一年,波昂一位研究文學的德國教授過世,留下一批以十九世紀英美文學為主的藏書。劉興華順勢接手,這三千本書就在二○○○年越過大西洋到了台北,成為他創辦家西書社的最初三面書牆。
不過,五、六年過去,這三千本書只不到一百本讓有緣人帶走。甚至這批書中最寶貝的一本,也依然留在書架上||是愛爾蘭作家喬哀斯(James Joyce)《一位年輕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英國首版,八百本之一。
這大作一九一六年首次在美國發行,但回到英國卻被禁,所以存量極少。連德國教授都是直到一九二二年才買了二手書。雖然八、九十年的光陰讓這書有些磨損,但它拿到國際市場也絕對搶手。
不過,劉興華對那三千本書幾乎原封不動似乎不太介意。現在幫家西書社打平開銷的,是一座玻璃木櫃中的古舊書。為了充實這一櫃子骨董,劉興華經常像蠹魚般鑽進成千上萬條古舊書目裡慢慢「啃食」。為了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劉興華經常得讀更多本參考書。但他倒是不碰動輒天價的簽名書,而純以書本身的品相挑書。
沒見到真品劉興華也不下手,於是參與歐陸每年春秋兩季拍賣會,成了他的固定行程。「沒達到我的標準,我是不會買的。」劉興華賞書頗有自信。這般忙上一整年,通常劉興華只大約帶回十本「新」的骨董書。他一年也只大約賣掉十本骨董書。無論如何,家西書社活下來了。
雖說是賣書,劉興華有時會像行情分析師,告訴客人一本古舊書將來還容不容易到手。如果確屬珍品,他會說,「這本書現在就把它買走,你不會後悔。因為如果我找不到,你也找不到了。」有時他會反過來請客人不要這麼早買某本書,因為他研判這書應該還會出現品相更佳,或價錢更低者。甚至,有些他超愛的書,還捨不得拿出來展示,希望多留在身邊一會兒……。
花上幾近一部汽車的錢買骨董書,會不會太敗家?事實上,在藏家眼中,這些書已被時間鍍上一層無價之金,以後想有,請再等百年。
況且,除了高價骨董書,家西書社那三千本舊書中也不乏逸品。這些十九世紀英美文學原文書有不少精裝的舊版本,而多數書況比現在大量印製的、像報紙般的平裝書質地更佳,一點也沒有想像中的脆弱,讀起來還是香的,光看精美排版字體都過癮。
書架上一本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詩人但尼生(Alfred Tennyson)的淺藍色詩集《Enoch Arden》,定價五百元,實在不算貴。新藝術風格的書名字體,小小的書不滿百頁,卻精巧的在三面書面上燙金。可惜因為是德文版吧,在家西待了若干年。
不急,也許哪天就有位愛書人會把它請回家,像現任主人劉興華一般,純粹欣賞書的外觀,就能獲得無上的滿足……。
舊書店種類
文.馬萱人
一本舊書夠不夠資格為高檔骨董,看的不只是年份,還必須與版本、印製量、印刷技術、裝幀工藝等面向綜合判斷。但它動輒上百年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如果你眾裡尋他千百度,一本幾元錢的二手舊書也可能就是你畢生的夢幻逸品。
1.骨董書:價位高、印刷精美、流通數量稀少,上百年是常有的事。例如家西書社的《巴黎榮景》圖冊首版。也有人稱這類書為「古舊書」。
2.舊書:會有從遠到近各種年代的舊書,多中價位,但也偶有高價位或低價位。家西書社的3,000本英美文學舊書大約是這一類。
3.二手書:年代普遍不遠,多低價位。舊台北光華商場二手書店賣的多是這一類。
4.廉價書:郝明義說,這種書店「只是打著二手書的招牌而已」,店中多是滯銷書或退書倉庫倒出來的貨,嚴格來說不是舊書店。那些「X十九元書店」就是了。
參考資料:郝明義著,「中西藏書文化之別」,《書的迷戀》(網路與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