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解讀偉大建築的時代精神

當生活大師拜訪皇帝的家

2015/08/18

  • 文字 / 王茜穎
LINE分享 FB分享

紫禁城,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但在美學大師蔣勳眼中,紫禁城其實是一個「家」。

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開創了數位建築的先河,讓世人為數位工具所帶來的造型可能性著迷,過分美麗的曲線,在蔣勳看來,像是用鋼骨開出來的一朵花。

天安門後的倫理觀

紫禁城歷經明清兩代五百年,共有二十四位皇帝住過這裡。《國家地理頻道》「透視紫禁城」影片,帶著觀眾的眼睛從上而下看紫禁城,可以發現:「它是一個建築組群,中軸線兩邊對稱。」蔣勳說,看似無限延伸的宮殿建築群落,是由一進、一開間的細胞重複組成,每一顆細胞都謹守著儒家秩序,以一條道德的中軸線為準,正房、偏房等家族分支對稱排列,依序坐落。「這是一個家的結構!是中國倫理觀的極致放大。」

多數人到紫禁城,從天安門、午門、太和殿開始,他們被超越人類尺度的偉大建築嚇呆了,以至於只能想像文武百官朝賀的壯觀場面。其實,皇帝只有吃早飯前在那裡「上班」,其他時間都在後面的「家」。

紫禁城的布局可分成「前朝」跟「後寢」。模擬一趟皇帝每天下班的路,從太和殿,面對文武百官的「前朝」,走到保和殿,相對於「太和」的大,「保和」就有一點收斂的意思,穿越保和殿,接下來到皇帝的寢宮乾清宮,後面則是皇后居住的坤寧宮。用清、寧,指的就是皇帝與皇后回到這裡來後,可以保持修身齊家的心理狀態。

紫禁城前面是辦公室,後面是家。因此,越走到後面,中軸線越不明顯,因為中軸線是做給大家看權威的,但是越往後走,越能發現彎曲的小徑、假山、園林,那是皇帝回歸自由的人性空間。

「皇帝也是人。」蔣勳提醒,而且他人的部分,也被設計在紫禁城的空間裡。例如,清乾隆皇帝的「倦勤齋」,就是乾隆八十歲退休以後玩耍、含飴弄孫的地方。取名「倦勤」,意思很清楚:「我很勤勞,可是現在我累了,我可不可以不要工作了?」乾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退休」觀念的皇帝,其他皇帝都是做到駕崩。

乾隆還有個小臥房,叫做「三希堂」,珍藏著他最喜歡的三件寶貝。但初次到「三希堂」,蔣勳卻忍不住笑出來,「那個房間。比我的臥床還小!」這裡像皇帝的秘密基地,冬天,他在小小的房間底下燒炕,就像一個暖爐,乾隆最愛在那邊寫字、看書法、遙想,那是他最快樂的時刻。

紫禁城是人類在建築上,將傳統的木石素材運用到極致的經典。它不只花錢和人力,更需要時間。

第一次的興建始於一四○六年,花了十四年才完成,太和殿的柱子是用產於中國西南方的楠木,四、五百年的巨木利用河川運輸,得要運四年才能抵達北京,而紫禁城就用了十萬根楠木。階梯中軸線上刻有龍身浮雕的御路石,用的則是三百噸重的大石,為將材料拖到現場,做了一條五十公里長的冰道,用了兩萬名工人和馬匹,花了整整二十八天。

相對於紫禁城的木石手工打造,一九九七年,西方建築設計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為畢爾包興建古根漢美術館,則是鋼材與數位科技運用的淋漓盡致的表現。

古根漢裡的科技感

美術館的船型藝廊橫跨一百三十公尺,卻無一根柱子阻隔與支撐,是歷史的創舉。因為現代的技術和材料,突破了木結構的基本框架,創造出如雕塑般的建築,人們可以玩造型玩到天馬行空,令人驚豔的是,蓋瑞的設計圖,看起來就像是一朵花的素描。

如此具有突破觀念的建築,讓沒落的鋼鐵老城畢爾包起死回生,蔣勳不免慨嘆,台灣拒絕古根漢美術館,等於是放棄與國際對話。因為古根漢絕對不只是一座美術館,他影響的將不只是台中,而是整個台灣。

真正偉大的建築,必須具有突破性的觀念,從這點來看,台灣在建築觀念上,遠落後於歐美國家。當歐美已不再追求摩天大樓建築,綠建築成為當代主流,台灣仍汲汲於興建一○一大樓。但蔣勳仍期待,台灣要重新認識自己,回來作自己,因為若對文化沒自信,很難談美,更別談突破。

《商業周刊》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專訪各界意見領袖,談論當月每週五晚間十點鐘播出的「My NGC」系列影片,訪問內容於每月第一、二週登出。

蔣勳的片單

6/1 不死的秦始皇(上)

6/8 不死的秦始皇(下)

內容:介紹西安秦始皇陵開挖,挖出驚人的第七坑。

6/15 透視紫禁城(上)

6/22 透視紫禁城(下)

內容:600年歷史,24個皇帝的家,揭開紫禁城的建築之美與皇帝生活的秘密。

6/29 建築新曲線II

內容:介紹新的電腦技術如何解放結構,開創新一代博物館的建築發展。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