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指撥動間的台灣經濟學
100多支算盤,算盡寶島多少事
2015/08/18
- 文字 / 盧怡安
小到巴掌大,大到一人高,明眼人有,盲人也有自己專用的……一百多支算盤,我還是頭一次同時看到,就在大華醫療器材行負責人趙政宏的家中,整齊的排列在玻璃窗中。
趙政宏從爺爺那一輩就是做生意的世家,算盤是代代相傳的「傢俬」(工具),碰到趙政宏這個具有惜物個性的孫子,從祖父的存款簿到父親的帳冊、算盤,每一件都收得好好的。
他對算盤,尤其有感情,至今經營生意,仍以銅算盤算帳,「打起來很快耶,」用了三、四十年的他說。老算盤背面已經烏黑,但是因為經常使用,表面被磨得很光亮。他每回出外,看到古物店裡的舊算盤,就好像看到父執輩當年工作的模樣,都會買回家保存,三十年來也收藏不少奇特的算盤。
聽趙政宏介紹他收藏的微妙之處,才發現,原來幾十年來,為了使用方便,算盤也發展出了那麼多有趣、有智慧的設計啊。
他有記憶以來,父親都是用一把木框黑珠的算盤算帳。算珠是圓形的,而非有角度的楔形;其次,算珠上有兩粒、下有五粒,不是應該是「上一下四」嗎?
有一說解釋是:因為過去使用十六進位制,上兩珠各代表五共十,下五珠各代表一共五,滿十六進位。但趙政宏說,以前是下面的五顆珠都打滿,才換上面的一顆珠;上兩珠都撥下來,才進左方下面的一顆珠。日據時代日本人認為這種打法太慢,才改成上一下四的形態,參加珠算檢定時,使用起來速度較快,珠形也應是因此改良為較好撥的楔形。這一點,可以從他的其他收藏中,還有上一下五,正在改良途中的形式,得到印證(總沒有十一進位的吧)。
他父親以前用的這一把體積頗大,約等於一本雜誌打開的大小,但外出收帳時不方便,就改用「攜帶型」的小算盤,約兩掌大。我們戲稱,這有如當時方便外出用的「筆記型電腦」。
在趙政宏的收藏裡,還有個快要兩公尺長的超大算盤,這是教學時老師站在前面示範時用的,此時要算盤直立起來,但上列的算珠會通通掉下來。現在一般學校用的,都是裡面藏有彈簧,撥上去以後就卡住不會掉下來的。但最早的人是用鬃毛捲在軸心上,撥動算珠時,鬃毛可卡住算珠不會滑下來,這是老時代的智慧。
另外一種特殊的算盤,算「珠」是像冰棒的木棒那樣,長扁形、圓尾的。這是盲人專用的算盤。因為當眼睛看不見的時候,不小心推到算珠,數字就亂掉了,這種棒狀的,計算時用扳的,不易因為碰觸而改變位置。二十個檔數(即二十串算珠),也跟一般慣例中的奇數檔數不同。由日據時代「台南盲啞學校」所製作,趙政宏還收有當年他們所發行的盲生教具明信片。
還有兩把不太像算盤的算盤,珠子有算珠的模樣,但只有兩、三條鐵線串住,沒有制式的算盤形式。趙政宏說,這是過去給小孩子學數數用的,可以用來理解一、二、三、四的數字概念。這應該可以算是過去用來訓練小孩子用的「學齡前算盤」吧。
算盤裡有先人的智慧,用在大量加減時,的確比按計算機快,電視節目時有這種比賽;但算乘、除,就得靠背口訣了。大家都知道乘法的口訣是「九九乘法」,除法的口訣叫作「歸除法」,現在幾乎已經看不到了,但趙政宏手中,還有一本昭和二十四年(民國二十四年)的「小學珠算課本」,是上洋日新書莊以石版版印而成,裡面就還有這種古老的口訣。
例如成語裡常用的「二一添作五」,意思說兩人一人一半,其實就是珠算的歸除法口訣,指的就是把一當被除數,用二去除,得到的就是算盤上,下一位數的五(即○‧五)。
除了和珠算課本一同出現在數學課堂上,算盤還有另外一個老搭檔,就是帳冊,趙政宏也收集了五、六本,可以看出當時農業社會的收租狀況。
例如其中一本「慶餘堂」的「謄清租簿」,上欄寫著「朱旺清,收,稻子五十斤正,黃豆七斗正」,下欄寫著「又種包田百步」,或登載著「鳳山鹿港屋料理店,土地賣渡金」,各個細項的金額,到最末頁以算盤加總,登記下來。在國民政府還沒來台提倡「耕者有其田」前,大地主就是如此用算盤和帳冊,記錄稅收和土地出租收入的。
趙政宏還有爺爺趙世謙在日據時代的「貯金通帳」,也就是現在的存摺,打開一看,還是直式、手抄、大寫金額的版本。金額下方,為了防止後來塗改,都會加上一個「也」字,這是日據時代的用法,民國三十六年台灣光復後,才變成我們現在熟知的「正」(或整)字。
趙政宏小心保存的存摺上面,就有這樣一頁,見證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他還順道提醒我,那個時候用的貨幣還是舊台幣,實際的價值比新台幣小得多了,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五日發行新台幣之後,所載金額才是今天通行的幣值。
八月十二日到九月十日,趙政宏的算盤與周邊收藏,在台中市政府的廳堂有小型的展出,也許沒辦法一次看到他所有珍貴的收藏,但讓自己回到國小上珠算課的年代,或是重新看看老祖宗神奇的發明,應該都會勾起很多有趣的回憶和感嘆。 *怎樣才是有價值的老算盤?
普遍來說,好的算盤要以竹為檔,以木為珠,雖跟金屬比較起來,較容易壞,但氣候的變化較不會使算珠卡住或太鬆。竹的纖維是直的,作檔比較不容易從一半裂開;木珠也要挑質地硬的,像是櫸木,否則撥久算珠也會裂開。背面的雕花是收集者關注的焦點,精緻如藝術品者價高。趙政宏偏愛收集有字樣的,例如寫上使用者名字、店家行號,或是某某公司贈送。有使用痕跡的,跟完美的藝術品比起來,較有活過的存在感,他還是對此比較有感情。
*算盤起源
算盤起源眾說紛紜,有一傳說孔子曾以珠計算帳目,但並未有現代算盤的形式。比較共通的說法是在明代,吳敬的《九章詳注比類演算法大全》,記載了有關珠算的演算法。同樣也是明代,徐心魯所校訂的《盤珠演算法》一書中,開始有現在使用的算盤形式的圖樣。
*趙政宏
出生:民國32年
收藏資歷:超過30年
收藏數量:一百多支
最貴重的收藏品:古式算盤
最獨特的收藏品:盲人用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