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黑屋頂 吹出自來風

開放中庭讓悶濕不見了!

2015/08/18

  • 文字 / 陳愷鑫
LINE分享 FB分享

在台北市內湖區,有棟由日本著名的綠建築師加藤義夫,將老國宅改建的五樓公寓迷你社區。加藤及他的台灣合作建築師宋啟光帶我們先從背面看這棟樓,洗石子外牆、大陽台及大開窗的設計,相當日式的風格,正面外牆也是洗石子材質,不同的是多了一層百葉的金屬橫條做保護,這面是西曬面,百葉的設計是為了阻隔陽光,同時兼具隱私遮避性。

進入中庭時,我們意外的發現非常涼爽,一陣陣的涼風吹來,一點不像攝氏三十五度氣溫下,在台北市任何一個地方吹到的悶濕空氣。我們開始檢視這棟樓的構造。這塊地當初是前面李家和後面三位老太太共同持有,決定聯合自建,加藤考量住戶簡單,設計成前後兩棟分開的五層樓公寓,中間保留一塊中庭區,兩棟之間以鋼骨樓梯連結。

中庭不像台灣常見的大樓中庭以圍牆包得密不透氣,相反的採取完全的「開放式」,可清楚看到左右鄰棟的側面,其中一邊設計以鋼骨橫樑連結前後建築,樑上嵌入陶甕,原本設計是要在陶甕中做植栽,形成一面開放的植物牆。

涼爽的玄機就在這中庭,因為四周的設計都做開放不封死的。除了甕牆外,包括鋼骨樓梯是開放的,而且階梯一階一階之間都有縫隙,一樓店面架高部分的樓梯,也留有縫隙,目的就是要引地下室較涼的風過來。

而一樓店面的天花板,同樣沒有做滿,與二樓之間留下約一公尺高的空間,隔成兩層,上層讓空氣可以流通,下層設計為店面的氣窗層,兩層設計保護店面即使是下雨天也可開氣窗,而不至於潑雨。

除了開放的空間外,加藤在屋頂安裝的「秘密武器」,才是造成涼風陣陣的最大功臣。他在屋頂天台之上加裝一層金屬屋頂,將上層塗成黑色。

黑色屋頂豈不是很吸熱?沒錯!它的目的就是要吸熱。根據熱力學的原理,不同溫度氣體碰到時,因溫度差會造成空氣流通,也就是對流。而加藤利用這個特性,將屋頂加溫(靠黑屋頂吸熱),製造屋頂與地面的溫度差增大,加速空氣對流,所以夏季的中庭就有源源不絕的涼風。屋頂下層那面則漆成白色,並打孔做通風,讓熱度不傳至頂樓。

特別的是,每戶靠近中庭的部分都設計整面的玻璃磚牆,兼具隔熱、保留隱私的功能,設計師在玻璃磚牆的中間部分垂直開了三扇朝下方開啟的窗,既可讓風由下往上灌入室內,開窗角度也具遮避效果,外人無法一覽室內風光。

這是加藤「誘導式」的設計,不用機械裝置,而是運用自然資源,將陽光、風力、水力引進來。

前棟五樓住戶羅佩華可說是整棟樓最早搬進來的住戶,當初就是看上玻璃磚牆帶來的明亮而愛上這房子。從兩年前甫蓋好就向李家租屋,雖然是西曬的房子,但設計師在西曬面做了百葉橫條,以及深度近兩公尺的大陽台隔熱,只要打開中庭的窗就能讓室內空氣流通,夏天夜裡冷氣不須開整夜,而冬天也能開窗保持通風,因為下開窗讓風不會直灌進來。

當初力主請加藤來設計的,是前棟李家老三李金鼎,因為舊宅是屋齡三十年的兩層樓國民住宅,地處低漥,颱風季節會淹水,李家便協同屋後三棟同期建築的屋主老太太一起改建。透過在日本學建築的親戚介紹認識加藤義夫,李金鼎特地與家人飛往日本參觀加藤的作品,走遍東京代官山、六本木、表參道等地,而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間在山梨縣的石頭屋,加藤以玻璃創造完全採光,設計風洞讓熱氣排出(類似內湖的通風設計),所以夏天很涼,而石頭材質白天吸熱後,晚上具保暖功能。

李金鼎興奮的說:「當初看了加藤設計的房子都非常棒,也沒想到是蓋綠建築,只是希望自己的房子也能像那樣涼爽、舒適。」

運用自然資源最徹底的是雨水再利用系統,用來吸熱的黑色屋頂設計成淺V狀,讓雨水流入收集槽,經過簡單的土石過濾,儲存在地下、容量四噸的蓄水槽中,設計師建立完整的管線將雨水管連接到各戶的馬桶、浴室洗地水龍頭、甕牆植栽供水等。李金鼎笑著說:「我們公共用水明顯省下很多,一直以來都只繳最低的基本費!」

除了實踐綠建築,使用洗石子、玻璃磚、鋼、鋁等可回收的環保建材之外,設計師的巧思展現在許多細微處。例如,兩棟樓樓地板各自相差半樓,往上或往下走半樓,就能到達對面棟的另一戶。設計師說,若兩邊樓地板在同一平面,則必須另外蓋樓梯間以及半樓的轉折區;不等高的設計,將半樓的轉折直接設在每戶的入口前,有效的節省空間。同時,兩棟樓不在同一平面,室內聲音不會互相干擾,兼具了隔音效果。

而中庭的玻璃磚牆設計,加藤本人有一個溫馨的想法,因為原住戶彼此都是熟人,他覺得屋內若有人回來,一開燈,從中庭就能看見,或是中庭的燈亮,從室內也能矇矓看見,營造出一種小社區的溫暖氣氛,拉近彼此的關係。

認識建築師》

加藤義夫 Yoshio Kato

‧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

‧東京都立青山高等學校(1961)

‧早稻田大學第一理工學部建築學科(1968)

‧利用自然能源的生態建築以及重視環境的地域性計畫,並研究誘導式太陽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手法

‧台灣代表作:台南藝術大學「生活機能館」

採訪後記》心不綠,屋綠沒有用

我們造訪內湖建案當天,設計師加藤先生臉色不太好看,因為看到自己的設計原意被更改許多。先是植栽甕牆、中庭的水池都荒廢不用,原本的設計運用雨水供應植物及水池用水,植栽和水可過濾空氣,同時降溫,但住戶卻嫌麻煩而浪費了此一設計。

原本基於通風、隔熱而設計的開放式前後陽台,被不少住戶糊上窗戶做為加大室內空間使用,標準的「陽台外推」心態。李金鼎感嘆的說,剛蓋好時,部分住戶就有不少微詞,說這房子「洞」很多(指樓梯與甕牆的開放設計等等),當初只看到設計圖很漂亮,沒有綠建築的概念,「就好像買了一台保時捷,然後開60(時速60公里)!」

(文‧陳愷鑫)

小檔案 _ 健築‧內湖自建案

業主:前棟李金鼎一家與後棟三位老太太(部分業主已更換)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
設計人:加藤義夫
土地面積:100坪
房屋面積:共300坪,五層10戶,前棟每戶23坪、後棟每戶37坪
造價:3,700萬
施工時間:三年
主要建材:洗石子、玻璃磚、鋼筋混凝土、鋁、不銹鋼等金屬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