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沈世琨攝

楊三郎

遠望聖山 心生嚮往

楊三郎╳雪光玉山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玉山積雪」是台灣八景之一,也是台灣畫家畫不膩的主題。每一位熱愛寫生的畫家,幾乎都有名為玉山的作品。標高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的玉山主峰每到冬季就會被白雪覆蓋,積雪反光有如石英玻璃般光彩閃爍,瑩白如玉,增添了她的聖潔。台灣西畫大師楊三郎於八十五歲高齡畫下的「玉山」,以遠眺的方式望聖山,構圖上呈現寬闊的平遠寫景,景物層層堆疊,穿過高樹、山野,白藍相間的筍尖狀主峰透出青藍色光芒。遠望的距離比起直接站上高峰險峻的稜線,多了泥土的溫暖。

畫家林惺嶽曾表示,楊三郎的畫作越大越精彩,七十歲後的大作尤其為代表作。傲視東北亞的玉山,長久以來在大家的情感投射下,被視為台灣精神的標竿,國族認同的自豪表徵。也因此畫家描繪這第一高峰,除了形體之美,更多了些形而上的意義。國美館館長黃才郎說:「對楊三郎這一代來說,畫玉山就像日本人畫富士山,帶著一種情感。」而玉山畢竟不像台北郊外的觀音山舉目可得,無論在玉山周圍那一個點寫生,得先克服體能與意志,於是登山者的精神也糅雜在作品裡。

「玉山」這一幅畫「是很典型的楊三郎山岳畫,總有一片茂密樹林當作前景,主景居中。」黃才郎稱楊三郎為台灣印象派畫家的翹楚,講究光線,用色最為漂亮,「用油彩顏料的厚薄鬆緊創造出貼近物品的真實材質感。」而楊三郎自己最自豪的,就是在二次元的畫面創造出三次元空間的表達。「他常跟我們說:『我的畫裡能放得進一支竹竿。』」黃才郎笑說。強調畫得夠「寬鬆」,能讓人悠游其中。「所以你站在他的畫前,感覺好像有風吹過、聽到樹葉的沙沙聲。」

「寫生就是創作。」楊三郎尤其重視大自然時序、光影的變化,他曾說:「花開起來的色感,空氣的味道,夏天事事物物開放,使人神清氣爽,生出大有作為之感。」因此,無論再怎麼遠,他依然堅持揹著沉重的畫具親臨現場,感受當下的氣氛、溫度,將瞬間的感動,轉化到畫布之上。而不只是曾到玉山周邊,甚至在八十六歲中風後,他依然要兒子楊星朗帶他到德國寫生一個月,「我就開車帶著他從德國的北部往南,幫他扛畫具、推輪椅、擠顏料。」楊星朗回憶。「任何事我一定十足親嘗。」楊三郎這股熱血的堅毅,也像聖山一般,令人景仰。

觀看楊三郎的玉山,和一般攻頂拍玉山強調紋理、氣勢的感覺大不相同,他所鋪陳的前景像從塔塔加一帶眺望,主景卻又像在東埔看到的玉山主峰。猜不透的視角,卻讓人心生嚮往,也讓我們恍然大悟,玉山之美,倒不一定非得流汗登頂才能看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技正陳玉釧表示,只要天公作美,從台中的東海大學、高美溼地,南投市綠美橋的貓羅溪畔、嘉義市區的仁義潭,甚至於是行經國道一號近三義火炎山路段,都可以清楚望見楊三郎畫中尖塔狀的玉山主峰,左邊並伴隨了M形的玉山北峰與北北峰。

「我覺得離開玉山,才能真正看見玉山。」陳玉釧說,當他下山後,也總愛從各種角度回頭找玉山。因為置身其中,只能看到肌理,但是隔了一段距離,抬頭仰望,感受她的巍峨,總是有莫名的感動。他特別喜歡騎自行車到南投市貓羅溪的南崗大橋,或是中寮與草屯交界的坪頂看玉山,「在那兒看山勢的起伏,能充分意會到鄭愁予詩中所說:山是凝固的波浪。」

英國知名登山家馬洛禮(George Mallory)曾說:「因為山就在那兒。」( Because it is there.)這就是高山的魅力,讓人們有了嚮往,而想靠近。也許,我們無法登頂百岳或畫出心中感動,但是藉由欣賞台灣畫家筆下的山,或是在平地時多細心留意遠方景色,也能感受聖山之美。

小檔案_印象巨匠 楊三郎(1907~1995)

生於台北永和,家境富裕,卻因對繪畫產生興趣,私自離家赴日學習西畫。1932年赴法深造,深受柯洛(Corot)與莫內(Monet)的畫作風格震撼,開始從自然寫實的描繪(外光派)走向自然感情的表現(後印象主義),也成為其往後六十年的一貫畫風。與陳澄波、廖繼春等美術同好創立「台陽美術協會」,並籌辦全省美展,為台灣美術運動主要的推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