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李乾朗收藏06(吳毅平攝影)

李乾朗收藏15(吳毅平攝影)

李乾朗收藏18(吳毅平攝影)

大師私藏 古建築奇幻展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主持人、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教授李乾朗,公認是台灣最能將傳統建築這門專業「科普化」之人。他不只做論文,也寫大眾建築書,並親手彩繪立體易解的建築圖。他還能說,演講起來幽默魅力十足,會讓聽眾驚訝建築竟然也可以有梗。迪化街、林家花園等重要文化遺產能保留,李乾朗皆為倡議人士之一。這些貢獻,讓他榮獲二○一一年度「台北文化獎」。

他唯獨未當過匠師。但是,家裡和兩個工作室就像小型博物館,充斥著各種大木作(蓋房子)、小木作(做家具)、石匠、泥水匠的傳統工具,例如「規」(圓規)、「矩」(曲尺)、「準」(水槽,測量水平與垂直)、「繩」(墨斗,見小辭典)等。其中,光是來自台灣、大陸、日本、韓國等地的墨斗就多達五、六百個,從掌心大的小墨斗到胳臂長的祭拜儀式用墨斗,他都有。

難得的是,平常外人很難一窺究竟的這些私人蒐藏,近日將提前於「李乾朗建築手稿暨收藏展」曝光部分。李乾朗精選最具代表性的墨斗,與他繁複細緻的傳統建築手稿一起展出。有意思的是,一個地方的墨斗樣式與當地傳統建築與風土,其實是高度相關的。

本刊在展前先拜訪了李乾朗位於新北市的工作室。他隨手取出一個蘇州墨斗(p.182中圖)讓我們看看,「這像不像繡花鞋?」的確,這墨斗底座仿鞋底,能好好擺放,木匠用來更穩當。其細緻的花草魚鳥雕花,也若合符節南方建築風格。如果搭配欣賞李乾朗繪製的「蘇州拙政園」手稿(右圖,摘自《眾生的居所》一書,遠流出版),更能體會兩者的呼應。

對照一組北方的墨斗、建築,更能明白工具與建築風格的連結了。李乾朗手上有些北京墨斗(左圖),匠師會在上頭打銅釘或銅皮以防手滑摔壞。這較為大器的風格,亦常出現在北方建築中。

而另一座也來自北京的典型「華北型」墨斗,其「蔴葉頭」造型即是京式建築的樑頭造型之一。李乾朗也考據了明代紫禁城樣式,那墨斗形狀根本就和當時的大樑頭一模一樣。李乾朗以他慣有的幽默語氣說:也許,這墨斗正是工匠取下一段沒用到的大樑頭,東修西改做成的?

李乾朗並拿出一只在四川萬縣購得的墨斗(p.180圖)輔助說明,然這墨斗乍看更像一條船。果然,這是當地製木船匠師所用的工具。他當年在三峽一帶考察,行至萬縣河邊遇到一位正在造船的木匠,那墨斗甚至是木匠自己做的。這麼活生生的當代墨斗,李乾朗當然不會放過。他說,他若是相中匠師手上的工具,會先以豐富的傳統建築知識與匠師相談頗歡,其實心裡已在盤算何時該「下手」、開口請對方割愛。像是那一回,李乾朗最後以超過木匠一天以上工資蒐藏了他的墨斗,等於也是請木匠當場下班回家、今日不必工作了。

雖然李乾朗是以半開玩笑的口吻敘述蒐藏經歷,實則,這二十年來,他是很認真的建立傳統工具系統。有些墨斗是匠師看他愛不釋手、又懂得如此多傳統建築知識,乾脆直接送他。在大陸結識的一位同好,也會幫他蒐集、免費贈送。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工作的一位木作匠師,甚至親手做一個墨斗餽贈李乾朗,頗為惺惺相惜。

這眾多墨斗說來不全算骨董,他常以一百元人民幣(當年約合新台幣五百元)以下的價錢購得。然而,當這些散落各處、逐漸消失的手製墨斗、工具,由知其所以然的李乾朗集合一起,無價。

名詞解釋_墨斗

匠師定直線的工具,由墨田、墨線及線輪組成,使用時拉出後彈線。熟練的匠師也可以捻轉墨線,側彈出曲線。墨斗不僅是木匠貼身工具,也是石匠、泥水匠或油漆匠必備工具,向來為匠家所器重。(摘自李乾朗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延伸閱讀】古建築偵探的奇幻旅程——李乾朗建築手稿暨收藏展

日期:10/6~2013/1/15

地點:台北市延平南路98號(中山堂二樓第一、第二展覽室)

電話:02-2381-3137

內容:展出傳統建築研究專家李乾朗的中式木作等工具私人蒐藏,還有他精心彩繪的百幅建築圖,以立體方式讓民眾更了解傳統建築格局與內涵

費用:免費

備註:展出墨斗不盡與本文介紹者相同,內容依展方而定

同場加映》李乾朗近期演講預告

2012年台北孔廟文化季「樹下講古」系列

主題:台北孔廟建廟故事

網址:goo.gl/d2VK9

時間:10/20,1400~1500

費用:免費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