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生活道具的功能轉化術

以活用器物功能為主的布置祕訣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近來生活風格日文雜誌,都在談論以平凡生活道具為裝飾主角的居家態度。質樸的木鍋鏟、素直的白鐵澆水壺,排列在有質感的粗麻布上,這風景霎時流行成一種新時尚。

然而身邊的人都有共同困擾:「咦,妳上次買那個很好看的手編小鐵籃和骨董線軸呢?」「噯,不知道要拿來幹嘛,只是生灰塵。」雜貨與道具,原本最能展現個人生活風格。但要組織出美感──雜誌很少談到其中關鍵是:主人能不能好好的運用出機能。

以實際的需要篩選必要器物

首先是必須符合個人生活需要。有人隨意拿做蛋糕的鋁製模型當花器,就很好看;有些人就算買了同樣的鋁模來,但沒有插花的習慣,它就變得多餘、平凡。「沒有辦法和自己發生關係的,就變成只是追隨流行。」「時常在這裡」生活道具店主毛家駿說。用不上手的雜貨堆在角落,就變雜物。然而即使是一個竹籃、一盞碗公,或是樸素的鐵盒,能找出自己使用的方式,當它是你的收納籃、花器,甚至只是零食籃,與生活交流出的機能,會讓普通道具散發獨特美感。

順著這樣的邏輯,那麼不適合該功能,外型再怎麼討喜,最終也會惹塵礙眼,應該捨棄。例如白鐵澆水壺很美,但沒種植物,口小又不方便收納取物,毫無符合主人生活的巧妙機能,物品散落一桌,再美的道具依舊和周遭景物搭不起來。

再者,雜貨與道具的材質也要合乎實用。插畫家米力建議,易清洗、耐熱的玻璃,保溫的木器與陶器,輕巧的竹器,各別提供了不同的機能,仍比不耐油膩、不耐熱、只具顏色造型搶眼的塑膠製品好用。素樸不講究上色,只專注於所提供功能的木、陶、竹、玻璃,自然形成近似的色調,搭配幾乎不用額外花費心思。

最後關鍵就是不能混雜。日本名設計師深澤直人連一只傳統夜市吃湯麵的花碗公,都能闢出一方空間,使用出禪意。

在生活空間設法隔出一區、一區要處理的生活機能。這裡是沖泡咖啡、那裡是處理文書,再過去是用餐……,然後只放上該區(無論多小)需要使用的道具。單純、功能聚焦,就會好看。

轉化原本功能進而活用道具

了解機能創造美感的道理,該怎麼重新塑造家中的風景呢?

首先,篩選出真正常用的好工具,擺在最好用的位置。任五星級飯店室內設計的葉裕清說:「一年以上沒用過的工具就處理掉吧。」「留下來的少數工具使用頻率更高。空間大了,隨便一放就好看。」找到最愛用的主題器具,葉裕清建議別西塞一只、東堆一疊,集中擺放,不但好找、好用,聚光燈一打,「就是一組裝置藝術了。」例如,音樂創作人陳明章太太王沛瀅打理的居家,她不怎麼青睞木器,玻璃對她來說最實用。「木砧板很漂亮有氣氛,但用完馬上要擦乾,否則留下漬印又不容易刷洗乾淨。」選擇了耐熱、好刷洗的玻璃與琺瑯製品,她全部集中在廚房一角矮櫃上,開封未吃完的義大利麵、葡萄乾等食材、零食,甚至橡皮筋等小物,統一用透明圓鈕玻璃罐,整齊排放,再也不怕找不到。零食成了風景,好像是舊時糖果雜貨店的氣氛升級版。

其次,從需要產生創意。擺脫工具原本的用途,從自己覺得最理想的功能出發,來使用它。茶界專家、清香齋主人解致璋的廚房中,細長得十分優雅,完全沒有把手的極簡水壺,三座立著,好像雜誌情境照般脫俗。其實那是IKEA所售,裝細義大利麵的容器。

「先在腦海中想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遇上了,你就會認得:就是它了。」當初解致璋想要的機能是容量不高、可以分別盛裝每次不同時間燒開的水,同時要細長好握,不需要多餘的把手。優雅是恰好衍生的美感。

毛家駿也有共鳴。他總是想著,有沒有合適容器能裝下手邊大量雜誌,而恰好露出刊頭便於翻找。然而等到一只老式方形鋁製米箱,搭配時下雜誌別有情調。老式製冰盒單單擺著不見得有意思,但一格一格的收納解決他找不到鑰匙、小物的煩惱,產生實際功能時,形塑了無懈可擊的美感。「想辦法讓它跟你的生活發生關係,它就會漂亮。」他說。

最後,養成要用才買的習慣。「先想好要放哪裡、做什麼用途,不要因為一時店內有氣氛而出手。」這是無論深澤直人、葉裕清、解致璋或毛家駿都異口同聲的提醒。因為想要裝飾而買回去的雜貨,最後卻沒有實際用途而黯淡失色,只是占位置。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