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彩色寶石之王 向古希臘學設計

2015/08/03

  • 文字 / 張綾玲
LINE分享 FB分享

衣香鬢影,人聲鼎沸。義大利羅馬西班牙台階前的康多堤大道(via dei Condotti)前半段整個被封住,鋪上了長長紅毯。夜,黑得湛藍。

乍然,鎂光燈此起彼落。原來是羅馬市長Ignazio Marino與法國前總統夫人Carla Bruni-Sarkozy抵達,為義大利當代珠寶商寶格麗(BVLGARI)重新整修的羅馬總店剪綵。由建築師Peter Marino操刀翻新,凸顯原有的現代主義風格設計,再現古羅馬傳統建築特色。不難看得出來,走過一百三十週年的寶格麗,企圖以歌詠羅馬建築之美,頌讚古希臘羅馬歷史文化,做為品牌邁向永恆的核心。

穿過人群,來到店內。端詳這些鑲嵌有色澤飽滿的紅寶石、祖母綠和深邃如斯里蘭卡的藍寶石項鍊,竟能如此大膽卻又和諧的組合多樣色彩,「彩色寶石之王」(King of Color Stone)的聲譽,寶格麗實非浪得虛名。然而,什麼是義式珠寶的特色?隱約感覺與法式、美式珠寶不同,但卻又說不上來。是色彩?結構?或是造型嗎?

珠寶歷史學家Amanda Triossi一語道破,「相較於法式珠寶大多採用不規則、不對稱的花型排列;義式珠寶深受建築藝術所影響,更講究結構上的密集感與對稱性。」尤其,承襲自希臘拜占庭風格,如馬賽克般鮮豔的配色法,與具分量感(Volume)的設計,都是鑑別義式珠寶的重要指標。

其實,早在一九二○年代,色彩就一直是寶格麗主要特色。即使一度受法國珠寶風格影響,線條變得自然柔美且層次繁複。戰後一九五○年代,經濟復甦讓高級珠寶有了更多發展空間,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年代就此展開。

這時,以希臘血統在羅馬開枝散葉的寶格麗,將義大利文藝復興所重視的「平衡」與「和諧」,轉化到珠寶設計上,透過罕見的明亮配色方式,將五彩繽紛的寶石平行並列,凸顯了寶石的美感;另一方面,運用打磨拋光而非切割的寶石,即珠寶界所稱的蛋面形寶石(Cabochon)和特級切割的彩色半寶石,讓珠寶宛如美妙音符般在女人頸項間自由跳躍、搖曳生姿。自此,成功打造出足以與法式珠寶分庭抗禮,獨樹一幟的義式珠寶新風格。

就在入口左側藝廊,翻新的鑲木地板和胡桃展示櫃,保留了一九三○年代裝潢特色。我想起下午採訪Amanda時,她說道古幣(Monete)亦是義式珠寶的重要典範。

眼前,一條18K玫瑰金長項鍊上,每隔一段距離便以圓形玫瑰金框架鑲飾一枚希臘古幣,妙的是,整條項鍊上的各枚古幣竟然全是不同圖案。有刻人頭像的、展翅飛馬的,還有佩戴頭盔的雅典娜頭像……。

不禁好奇,為什麼全是不同的?「因為它們全是貨真價實的骨董錢幣!」寶格麗台灣品牌總監盧有綸說。

硬幣相傳最早起於西元前七世紀,後流傳到波斯帝國和希臘各城邦。古希臘硬幣在藝術精緻度與工藝技術上的成就,無人能及。

而將錢幣鑲嵌於珠寶上,源頭可溯及古羅馬時代,繁盛發展到七世紀。十八世紀時,羅馬金匠Luigi Valadier 用古幣裝飾他最奢華的作品,他兒子Giuseppe也追隨腳步。十九世紀初的「考古風」,則將古幣推上了流行尖端。

「很多人並不知道,寶格麗早在一九三○年代便推出嵌有古幣的珠寶鼻煙盒。是直到一九六○年代中期把古幣鑲嵌在Gourmette金屬鍊或Tubogas手環才與世人相見。」鑽研寶格麗歷史多年的Amanda解析。 在她看來,古幣珠寶系列最特別的,便是以古幣取代寶石,透過強調黃金與古幣兩種殊異材質的對比性,凸顯古幣的古久色澤與台座的拋光亮澤,不僅連結過去與現在,更為古幣珠寶開創全新視野,兼具歷史價值,迄今仍是許多藝文人士的最愛。

「快!我們得移動出去,不然就會錯過精彩的燈光秀了!」前一秒還沈溺在絢麗如萬花筒般珠寶的我,回神定睛一看,前面是舒淇,更遠些是美國影星、奧斯卡得主Adrien Brody……。

走出旗艦店大門,想起演出電影《羅馬假期》的奧黛麗赫本曾在此選購珠寶送給母親;英格麗褒曼曾為電影《貴婦怨》在寶格麗上設計課;還有最忠實的愛用者巨星伊莉莎白泰勒……。

除了光鮮亮麗的名人、名流,珠寶的設計源起,與歷史文化的關聯性,其實還有更多值得探索的故事。

【延伸閱讀】

2014
Gala in Costa Smeralda頂級珠寶玫瑰金項鍊
鑲嵌18顆花式車工紅碧璽 (420.26克拉)、6顆蛋面形紅碧璽 (50.81克拉)、6顆蛋面形橄欖石 (59.67克拉)、12顆蛋面形石榴石(58.71克拉)、42顆明亮形切割圓鑽 (16.95克拉) 與密鑲鑽石 (12.58克拉)。

1969
黃金項鍊
鑲嵌哥倫比亞祖母綠重達44.6克拉、紅寶石和鑽石,吊墜的八角型切割,呼應都靈聖羅倫佐教堂的拱頂結構。1970年代後,寶格麗大量採用祖母綠、紅寶石與藍寶石等搭配,鮮明的色彩與蛋面切割成為寶格麗兩大特色。

2014
Monete古幣頂級珠寶項鍊
由玫瑰金鑲嵌珍珠母貝與骨董銀幣組合而成。

1975
Tubogas黃金/白金開口手環中央鑲飾3枚羅馬帝國時期的銅幣,手環由六條環帶組合而成,富有彈性,材質為18K黃金與白金。

1965
黃金蛇形手環腕錶
鑲飾彩色琺瑯,手環具有彈性,以盤繞的蛇作為設計,頭部飾以圓形黃寶石做為眼睛,裡頭藏有圓形錶盤。

2014
寶格麗130週年限量品 Serpenti 極致誘惑鑽石項鍊 共有70顆,總計超過60克拉的花式切割鑽石,項鍊從蛇身規律的鱗片,流暢延伸至蛇尾的12.16克拉奢華寶石,暗示肌膚底下隱藏著新寶藏,等待被發現。

【延伸閱讀】靈感源自古埃及 經典蛇形珠寶

一如美洲豹之於法國卡地亞(Cartier)珠寶,蛇形(Serpenti)絕對是寶格麗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但是,這個靈感來源,並非義大利,而是可溯及古埃及、古希臘。在古埃及,蛇象徵著皇室和權力;在古希臘神話中,則代表療癒、永生與智慧,醫神阿斯克勒(Asclepius)常手持聖蛇纏繞的長杖現身。蛇形,於是成為當時珠寶設計的重要主題。

到了中古時代,因被聯想為惡魔,蛇形珠寶一度銷聲匿跡。數百年後,卻因象徵永恆生命與愛情再現流行。並隨著尊崇有機曲線的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盛行,讓蛇形珠寶成為集魅惑、性感、危險於一身的女性魅力代表。

善於從古希臘文化中汲取靈感的寶格麗,1940年便推出史上第一只蛇形手環腕表;1962年,伊莉莎白泰勒在電影《埃及豔后》中佩戴,很快的讓蛇形珠寶聲名大譟。有趣的是,一如蛇信仰是由古埃及、希臘傳至義大利,寶格麗最初亦源起於希臘銀匠索帝里歐‧寶格麗。1881年,他舉家移民到羅馬販售銀製品,1884年在Sistina大街85號開設第一家銀器店,再遷至康多堤大道,才有今日寶格麗珠寶的誕生。(文‧張綾玲)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