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火車乘客正在欣賞峽谷景觀,接下來正要經過的隧道,是鑿穿一座死火山而興建完成的。(來源:《孤獨星球》國際中文版提供)

穿越死火山的鐵道之旅

2016/03/24

  • 整理 / 編輯部
  • 圖片提供 / 《孤獨星球》國際中文版
LINE分享 FB分享

自由號火車(Tren de la Libertad)還不急著離開,一隊穿著丹寧布制服的火車工人正在檢查兩節亮紅色車廂,讓列車能安全的從安地斯山險坡往下走。伊巴拉(Ibarra)是厄瓜多首府基多市以北的最大城市,此時還不到尖峰時刻。鐵軌邊緣擺著一張張木凳,大家一起分享咖啡,小販也正在向四處閒晃的乘客兜售木瓜、報紙與糖果。

過去在殖民時期,伊巴拉是山裡的前哨站,且曾經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據說,印巴布拉火山(Imbabura)是守護著當地的聖山,但是一八六八年的一場地震毀了伊巴拉。山腳下有一座亞瓦爾科查湖(Yahuarcocha lake)──原意為「血湖」,藉這個名稱來紀念十五世紀被印加帝國皇帝瓦伊納.卡帕克(Huayna Capac)殲滅的三萬名卡蘭基族(Caranqui)戰士。

火車上的鈴聲與警笛聲大作,四周也騷動了起來,盯著火車駕駛座的孩子們被一個個拉開,行李陸續被裝上火車。

離站的儀式開始戲劇化,兩個身穿連身衣褲與護甲的機車騎士像超級英雄般,在前頭扮演護衛火車的角色。前半段路程他們都騎在火車前面,姿態嚴肅宏偉,負責驅離鐵軌上的牲畜,每遇到平交道,還會指揮交通,把那些裝滿甘蔗的卡車擋下來。

火車在郊區緩緩前行,持續發出喀噠聲響,高高的棕櫚樹在兩側搖曳生姿,這一趟火車之旅很短暫,但沿途風光明媚。兩、三個小時才駛大約三十二公里的路程,路過的五個隧道都是二十世紀初由工人徒手挖通的,另外穿越了兩座深谷上方的鐵橋。

火車從海拔二二○○公尺的高處出發,隨後高度降到一六○○公尺,沿途經過了沼地、乾旱的高原和仙人掌叢林,還有一株株孤零零的鳳梨花,溫度則是從攝氏十五度逐步上升為三十度。火車上的乘客大致能夠反映厄瓜多的人口結構:非裔人口占三%,二五%是原住民,此外占多數的人口都是所謂的梅斯蒂索人(mestizo),也就是西班牙人與原住民通婚後生下的子孫。

路線逐漸平緩,火車穿越高原上一片片蔗田,這些田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都是在西班牙人入侵不久後,隨著耶穌會教士在當地建立的龐大莊園而開墾出來。耶穌會很快就發現,如果用非洲奴工來採集甘蔗能夠比當地身材較矮的原住民更有效率。如今當地的火車之所以會被命名為「自由號」,是因為那些奴工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終於重獲自由之身。

米列娜.艾斯比諾沙(Milena Espinoza)的祖先當年就是奴工,自由後選擇留在靜謐的薩利納斯(Salinas),這小鎮後來成為火車之旅的終點站。乘客下車後,依循非裔厄瓜多人的傳統,米列娜與一群朋友為他們表演一支邦巴舞(bomba),在灼熱的天氣中這種快節奏舞曲非常恰當,跟閃耀微光的海市蜃樓一樣讓人感覺輕鬆無比。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要無時無刻都跳著邦巴舞,」她說,「我們樂於讓歷史傳統存活下去。我們身上穿的襯裙是以前的女僕裝,我們也會把瓶子頂在頭上跳舞,就像我們的祖先那樣,只不過當年他們是不希望酒瓶被主人拿走。」當被問到歌詞是什麼意思時,米列娜回答:「歌詞總是一樣的:有個女人皮膚黝黑,快樂無比,她婆娑起舞,然後親吻她的朋友們。」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