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法國史特拉斯堡的「流動地標」輕軌電車,部分軌道上遍植草皮,實踐城市自然化(來源:馬可孛羅文化)

法國輕軌車 流動的地景

2016/01/07

LINE分享 FB分享

關於「流動地景」(Moving Landscape)這個概念,脫胎於「流動地標」。而我第一次聽到「流動地標」這個名詞,是年輕時擔任巴黎公共運輸局工程師,一九九三年底編在一組顧問團隊被派到法國東部大城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參與輕軌計畫,在一次由當時的女市長凱瑟琳‧圖特嫚(Catherine Trautmann)所主持的會議上。圖特嫚提到她的治市願景:希望將當時正在興建中的史特拉斯堡地面輕軌電車,設計成為這座城市的「流動地標」。這位身為法德交界重要城市的女市長,原本是以法語主持會議,但當她提及「流動地標」時,用的卻是德語Ziehende Landmarke,然後,她瞟了在座唯一東方面孔的我一眼,原本臉上日耳曼式的冷硬線條遽然一下子變得柔和起來,體貼的補上一句英語:「Moving Landmark。」

「流動地標」是個前所未聞的嶄新概念,它的誕生,挑戰了長久以來我們習以為常的兩個都市發展關鍵元素。地標最原始的定義,是作為導航坐標的自然物或人造物,能讓人遠遠的一眼望見,成為方向指引,一些都市史學者喜歡舉例,認為古埃及時代在城市廣場中央所豎立的方尖碑,已從粗到細、由方到尖高高在上的量體,匯聚眾人目光焦點,繼而萌生震撼崇拜與自慚渺小的感覺,正是城市地標的基本原型。

將古老埃及方尖碑的陽剛特性思維轉化成陰性思維,就正是史特拉斯堡輕軌電車計畫「流動地標」的精神:它不是固定一地,而可以移動,甚至是隨時在移動的;它平躺在地面,並非高聳,並且是非常容易接觸、親近的;它是開放的、公共的,絕非只被少數人壟斷擁有,事實上它根本就是一項公共運輸工具。

法國史特拉斯堡的「流動地標」輕軌電車,部分軌道上遍植草皮,實踐城市自然化(來源:馬可孛羅文化)

史特拉斯堡輕軌的顏色是柔和的綠色,綠色是一種中性色,既是暖色也是冷色,帶有「同意行動」的意涵,因為傳統交通號誌中綠燈即代表「可行」。而輕軌許多路段軌道基礎上遍植草皮,六條路線兩側新植了超過八千株樹木,這些都是符合環保與「城市自然化」的概念,正好與鋼筋混凝土人造建築的灰色迥然對照;電車還有幾乎落地的大片窗戶,讓乘客輕易看到地面城市的美好景觀和街道上的人物活動,「高穿透性」令城市的互動更容易發生。當然車輛設計必須更美觀、有現代感、易於保養長久如新,因為,它是這座有「歐洲綠色首都」美譽之城市的流動地標。

其實有些早以融入公共意象記憶的「流動地景」:有些是懷舊的,如一八七三年啟用的舊金山地面纜車(Cable Car)與一八九二年的街車(Streetcar)、一八八七年匈牙利布達佩斯在歐洲大陸率先啟用的電車、一九○二年通車的東京近郊古風電車「江之電」、一九○四年引進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車體的香港電車等。另一些,則像史特拉斯堡一樣展望未來,例如穿梭於法國酒鄉波爾多、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柏林、巴黎,乃至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街小巷的新型輕軌系統。

二十多年前誕生的新名詞「流動地標」,以及後來蔚然成風的「流動地景」,提醒我們:辨識與欣賞流動不居的城市風景,也可以是一種旅行的目的與享受。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