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到正濱看畫展

文藝漁村

2015/08/18

  • 文字 / 游惠如
LINE分享 FB分享

午後天氣正好,陽光一掃雨都基隆的陰霾,暖烘烘的微風在正濱漁港船澳的碼頭旁吹送。

小朋友的笑聲此起彼落,從停泊在碼頭邊的「民間美術號」上傳出,他們手上正捏著黏土,一隻隻似龍非龍、充滿天馬行空想像力的生命,逐漸被創造出來。這兒是駕駛艙,一旁的航海地圖說的是過去的豐功偉業,船舵和儀表也已經功成身退,過去曾經是船長運籌帷幄的地方,在週六下午成為小朋友的美術教室。

別的畫室教小朋友美術是按部就班,從幾何、圓圖形、真人、風景、素描到水彩;「民間美術號」上美術課,在學藝術的李蕢至帶領下,卻是可以從甲板上直接丟彩色水球到地板的畫布上,盡情發揮想像力。

走進船艙內,這艘遠洋鮪釣漁船原有的冷凍艙與急速冷凍室等空間,被完整的保留下來,深沉的檜木依舊結實,溫暖的燈光下,一幅幅過去被貼在門板上的年畫,有鍾馗舞劍、有門神,現在他們被小心翼翼的裱褙在畫框裡,安安靜靜的展示著。船上還收藏著元朝的木刻雕版,古舊的深沉色澤上,細膩的刻畫著官員出巡情景,各式人物、動物,活潑動人。一旁紅眠床上還掛著阿嬤時代的舊衣,另一頭擺著幾隻小馬木雕,時間在這兒,彷彿不曾前行。

甲板上,幾個人正坐在桌邊閒聊,周圍的風景是還在興築中的懷舊碼頭,鵝黃色的砂岩已經鋪好,只等著雕琢細節;日據時代的斜坡式碼頭依舊隱約可見,碼頭上舊房舍圍繞,有著一種屬於基隆的古老破落色彩。海面上幾艘小舢舨船載浮載沉,漁家在上頭垂釣、閒聊;更遠處,一艘艘大型的漁船停泊在開闊的正濱漁港裡,除了和平橋上的車聲隆隆,港區裡倒是靜悄悄的。

「正濱漁港在日據時代可以說是全台灣最大的漁港,那時叫做『基隆漁港』,國民政府來台時又更大,五、六○年代的正濱漁港,可以用船滿為患來形容……」住在基隆的文史工作者陳世一,正訴說著正濱漁港的興衰故事,時間轉回三、四十年前的漁業全盛時期,那時只要跟捕魚沾上邊的行業,全都跟著興盛。

當時的正濱以拖網漁業為主,是種破壞生態的掠奪漁業。後期漁業資源枯竭,再加上民國六十四年八斗子漁港開始興建之後,正濱就逐漸失去了過去的榮光與地位,若是回頭看看兩年前的照片,那時的正濱可以用髒亂臭所有負面的字眼來形容,船澳邊滿地垃圾、油污,離現在即將要興建完成的「懷舊碼頭」,還遠得很。

去年,基隆市政府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了大約四千七百萬元的預算,希望能夠讓船澳碼頭煥然一新,並且能夠朝海上藝文活動發展,就像淡水的漁人碼頭一樣。

懷舊碼頭的興築還未完成,不過已經在這兒飄搖了八年半、歷經法令上風風雨雨的「民間美術號」,因為一些藝文力量的匯集,復興的力量正悄悄的發芽。

「我們希望這裡以後可以變成上海的多倫路藝文中心。」戚桐欣過去是海功號的船長,民國六十五年底那艘水產試驗船駛往南極,就是從鄰近正濱的八斗子漁港出發的,走了幾趟南半球,戚桐欣最後還是在原地——基隆的「民間美術號」上,找到了第二個家。

一天,戚桐欣上船參觀民間美術號,這位半生都在船上度過的船長,怎麼能不對這幢海上美術館心動?

一段屬於過去的記憶被召喚了回來,戚桐欣於是趨前問了民間美術號的執行長:「我很喜歡這艘船,你需不需要船長呀?我是『海功號』的船長。」執行長當時心裡的念頭是:「哇!我遇見了一個大傻瓜。」就這樣,兩個執著的傻瓜一拍即合,開始為民間美術號奔走付出。

而現在碼頭邊正在布置中的「老雞籠懷舊館」,則出自於新生代李蕢至及夥伴的手筆。走進懷舊館,屬於老阿嬤時代的種種記憶全被收藏在這兒,日曆、留聲機、臉盆、衣櫃、花布、化妝台……。要如何讓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也喜歡這個地方,是這位二十六歲年輕人的最大挑戰。

「我要用淺墨綠色以及藍色,然後在地板上塗上白水泥,任何東西都可以試。」所有的陳舊在新創意之下,都像是有無限的可能,而李蕢至眼中的懷舊館也不僅止於懷舊,未來這裡會舉辦各式的藝文展覽,藝術活動在這都有發聲的機會。

除了民間及政府之外,學術界的力量也一起加進來。海洋大學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教授張建仁,是民間美術號的志工館長。一次因為朋友的邀約而到船上用餐,一頓飯之後,張建仁沒想到自己會留下一輩子的情感。他憑藉著專業,突破技術面的瓶頸,為民間美術號做穩度及噸位丈量的計算;也期望藉由社造,能夠讓社區居民重新找回對此地的感情。

文藝復興運動在十五世紀初期的義大利興起,隨後遍及全歐洲,從藝術到社會生活,人的價值再度被肯定。

小型的文藝復興運動也在今天的正濱漁港開始,大家所追求的並不是漁港過去的榮光,而是讓藝術與文化能夠真正與生活結合,在民間美術號上欣賞版畫,在船澳碼頭邊小憩,到懷舊館裡喝杯茶,聽屬於基隆的老故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