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遺落在復興鄉的天堂之鑰

尋原味》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平安夜,聖善夜,萬暗中,光華射,照著聖嬰也照著聖母……」每年聖誕夜,復興鄉三民村基國派的泰雅族部落裡,原住民的歌聲就會悠揚響起,由教會青年及孩子們所組成的唱詩班,正挨家挨戶報著佳音,長者們故意熄燈在家中靜候,等待著大門被輕敲的那一剎那,打開門喜樂地接受神的樂音祝福,而孩子們最愛在詩歌吟唱之後,從長者手中接到水果、糖果,甜在嘴裡,喜在心裡。

這是一年一度的重要儀式,隨著聖誕節腳步的逼近,那一天,離家外出的遊子會返鄉過節,家家戶戶的聖誕樹早就已經布置好,教會外頭妝點著燈光,在整個住戶大約四百多人的部落中,聖誕節的熱鬧氣氛滿溢。

基國派就在三民往蝙蝠洞的岔路上,這兒本不是觀光景點,遊客至此目標通常不是蝙蝠洞,就是北橫。不過自從去年「基國派老教堂」經過翻修,重新開幕成為「文物館」之後,倒是讓這兒的好山好水,多了個令遊客駐足的理由。

到這兒來別急著直衝蝙蝠洞,在同一條山路上左拐,不消一分鐘的時間,這幢石造的小教堂就會呈現在眼前。教堂在去年重修之後,也同時開闢了一條連接馬路、以綠草與石頭鋪成的小徑。

順著小徑的引領,灰白色的砂岩教堂在藍天綠地的包圍下,群山不同層次的綠是它的背景色,這裡隔絕了俗世的侵擾,十字架筆直地佇立在教堂門口上方,彷彿能夠讓信徒的禱告直接上達天聽。

基國派老教堂跟都會裡「雄偉莊嚴」的大教堂很不一樣,它小巧古樸,坐落山水間,讓人聯想起許多歐洲鄉間的小教堂。「就地取材」則是建築的特點,在壁面上見不著精細的雕刻裝飾,每一塊石頭都粗獷的訴說著當時取材不易的修築過程,而小小的空間,恰好能夠裝載整個小村落的熱鬧。

仔細一看,會發現這幢小教堂並存著許多趣味的矛盾:中國式的窗櫺木架鑲嵌在西式的建築主體上;石造的主建築卻頂著木製的梁架,屋頂則由台灣瓦鋪成。而其中最特別的、也是遊客絕對不會錯過的,就是教堂立面入口方、圓交疊的造型,當地人說,這就象徵著「通往天堂之鑰」,引領信眾進入天堂。

當年設計這幢教堂的黃榮泉牧師,雖然不是建築師,但他以聖經中「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力與所見所聞,請來了北投一帶的打石師傅,促成了基國派老教堂在民國五十二年底誕生。

這是一幢群策群力構築而成的建築,當時經由台灣神學院校長孫雅各及復興鄉巡迴牧師陳忠輝的多方奔走,再加上美軍禮拜堂中,青年美軍的奉獻,當然還有部落居民自身力量的投入,石造教堂才得以落成。今年六十六歲的卓武玉是村子裡的長老,他回憶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族人得要走過泥濘路,翻過小山頭,才能從蝙蝠洞或三民街上,將石材原料帶回。

小小的石教堂,對這裡的泰雅族居民來說,是信仰的中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夥兒一起舉辦家庭禮拜、夜裡一起聊天用餐;若是部落裡有人生了病,大家也會一起上醫院去禱告。

談到過去在老教堂裡作禮拜以及舉行週六青年主日學的情景,讀法阿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張美惠的眼裡流露著興奮,「那時真是熱鬧!小小的教堂裡擠滿了人,氣氛真的很溫馨。」

吳蓋世是現任的長老,同時也是張美惠的先生,從小就在這山間成長,他回憶當時教堂四周都是水稻田,出入只能靠一旁的林間小徑,青年男女穿梭在竹林間,這是跟女孩子說話的最佳時機,兩人的戀曲,自然也就是從教會中開始。在物資貧乏的當時,豐富的教會活動是青年生活中的重要印記。

基國派老教堂陪伴了當地居民近三十年的歲月,紀錄著許許多多的故事,一直到民國八十四年左右,由於教堂內部空間不敷使用,部落於是另外籌建了跟老教堂咫尺之隔的新教會,而老教堂則在功成身退之後,漸漸荒廢在蔓草間,木質的屋頂也因為年久失修而頹圮。

民國九十二年,由當地居民與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共同出力,重修了屋頂,又用水刀將斑駁的石頭壁面洗過,讓老教堂回復過往的精彩。老教堂去年搖身變為「文物館」,由「讀法阿文史工作室」籌畫管理,不只是硬體更新了,也多承擔了一分當地文化的傳遞使命。

老教堂現在已經成為拍攝婚紗照的熱門場景,周圍的綠地蘊藏著豐富的生態,後頭的苧麻是泰雅族人編織傳統服飾的重要原料。入內,石材隔絕了外頭的豔陽高照,遊客可以在舒適的溫度中,仔細觀賞泰雅族的文物展覽。

尤其是今年聖誕節適逢基國派老教堂重生一週年,從十二月二十四日早上十點鐘開始,「讀法阿文化節」就要在這個泰雅族老教堂展開,屆時可以欣賞泰雅族祝禱儀式等最原味的聖誕活動。

來山上老教堂過個最純粹的平安夜,當夜晚來臨,若是抬頭仰望天上星星,或許也會感受如聖經上所描述,牧人在野地裡聽見天使報佳音的喜悅……。

◎大溪復古時光

原為「蔣公行館」的「大溪藝文之家」,甫於今年11月5日舉行揭幕儀式,讓大溪多了一個欣賞藝文的好去處。這幢日據時代的磚造建築落成於西元1932年,早期曾為「大溪公會堂」,後期因為改為蔣公行館而未遭受拆遷命運。

偌大的古老建築有著如公園般的庭園相伴,如今規畫成「公會堂」、「藝文館」、「藝術工坊」及「庭園區」等空間,不定期舉行藝術活動及藝文特展,蔣公伉儷過去在此駐足的痕跡依舊可見。走過迴廊到達戶外庭院,回饋遊客飢腸轆轆的除了美食之外,還有大溪橋邊一望無際的美景。

除了新開幕的「藝文之家」外,大溪老街當然也值得停留。大溪的繁華在18世紀末達到鼎盛,民國初年家家戶戶更是爭奇鬥妍,紛紛將房屋立面改為華麗的巴洛克式,如今走過和平街、中正街,還是能夠嗅到當時的繁華。

大溪藝文之家

地址:桃園縣大溪鎮普濟路21-3號

電話:03-3886461

網址:www.dsartvilla.com.tw

下街四十番地

自小就跟著外祖父學雕刻的劉清剋,從事神像雕刻已有二十多年,他在近兩年賦予傳統木雕新意象,將傳統的工藝圖騰巧妙地與木雕風車結合,讓老工藝成為流行的收藏品。

地址: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88號

電話:03-3882518

@三民蝙蝠洞

蝙蝠洞離基國派老教堂僅三分鐘車程,原是讀法阿部落的後花園,近幾年觀光步道修築完成,讓這裡也成為三民重要的觀光景點。從步入入口開始,就開始一趟豐富的植物之旅,夾道的綠意盎然、生態豐富。

越往裡走,山間的水氣越盛,陪伴遊客的是一路清涼,走過林間小溪,再拾級而上,呈半月形的洞穴就出現在眼前。不過自從近年來受到人煙侵擾後,蝙蝠已經很少現身。夏季時,遊客可以在溪邊玩水小憩;冬季時則能做一個優閒的森林浴。

蝙蝠洞步道入口有座瞭望台,不費吹灰之力即可登高,遠眺讀法阿部落在群山包圍間的模樣。現在通往蝙蝠洞的步道在整修之後亦可連接「觀音洞步道」,過去這條長約1.3公里的小徑崎嶇難行,只有登山客才老馬識途,現在遊客可以在寬敞的步道上自在欣賞原始生態,在溪水潺潺與鳥叫蟲鳴的陪伴下,步行約一小時即可抵達觀音洞。

@歐風生活

最近的復興鄉很「歐洲」。開幕已近三年的「瑞士鄉村農莊」,可以說是為復興鄉捎來「歐風」的先驅,坐落在三民前往角板山的路上,峰迴路轉間,拐個彎,原來山林間有一幢帶著普羅旺斯氣息的農莊。

坐在戶外,眼前是復興鄉的山林美景,每一口撲鼻的咖啡香都還帶有陽光的溫暖氣息,在這絕美的景觀中享用新鮮的香草料理,會重新體會生活的價值,難怪許多台北人會特地開車到此品嘗午餐。

除了「瑞士鄉村農莊」之外,附近的「綠光森林」及「七號公路咖啡」也是體驗歐風的好去處。

瑞士鄉村農莊

地址: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1鄰13-1號(北橫公路過百吉隧道,車程約10分鐘)

電話:03-3822380

@角板山公園

角板山公園中的角板山總統賓館正在整修中,不過擺設在公園內的雕塑造型各異,出自於國際藝術家的手筆,讓這裡依舊值得一親芳澤。桃園縣政府在兩年多前邀請了12位國際雕塑家到此創作公共藝術,成立國際雕塑公園,讓原本總是跟老歷史相連的角板山公園,因而有了活潑的新意象。

義大利藝術家史達西奧利以依附在樟樹旁的倒三角形架構,表現人與環境必須相互扶持的意念;瑞士藝術家斯坦佛利則以「輪胎」的概念從事創作,透過超現實的繪畫技法,創作出置於水中的雕塑,取其與自然結合為一體的意象,象徵著復興鄉欣欣向榮。

欣賞完雕塑,遠眺溪口台地如山水畫般的美景,彷彿明鏡般的大漢溪平躺在群山間,前有綠樹扶疏相伴,這也是來到角板山公園不可錯過的重點。

@小烏來象山溫泉

「烏來」是泰雅族語中「溫泉」的意思,過去此地的野溪溫泉就吸引很多遊客。日前開挖出的碳酸溫泉,讓遊客來到小烏來風景區除了欣賞瀑布之外,又多了一個泡湯賞景的好去處。

家族經營的「象山民宿溫泉農場」就位於宇內溪邊,原本是老闆陳氏夫婦私人度假之用,後來開放做為農場民宿經營。延伸到山間的平台讓饕客可以一邊用餐、喝咖啡,一邊聆聽山間的溪水潺潺;泡湯區則分為大眾池及鴛鴦池。

來到這兒,別忘了品嘗當地的野味,以自家豢養的野放珍珠雞所烹調的「麻油雞」,用料扎實。夜裡,則能在星光與流水聲的依偎下,補個好眠。

小烏來象山民宿溫泉農場

地址:桃園縣復興鄉義盛村6鄰下宇內65號

電話:03-3822720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