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外勞隨性敲打樂 風靡西方上百年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什麼音樂文化讓法國音樂界的「印象大師」德布西(C. Debussy)驚為天人,影響了他被後人傳頌的印象派樂風?又是什麼樂器讓法國一九三○年代最重要的作曲家梅湘(Messiaen),創作出讓當時樂壇耳目一新的樂曲?答案可能讓你嚇一跳,那竟和來台灣的外籍勞工口裡哼的曲調、手把玩的樂器,是一樣的,那就是甘美朗(Gamelan)樂團,一種印尼特有的民族樂器組和演奏文化。

事實上,上一個世紀以來,不只甘美朗,東南亞各國的民俗樂器、文化,包括越南的竹琴、泰國的搖竹,都讓西方人深深著迷。

這些音樂在民間極具感染力,對來台的外籍勞工來說,不僅耳熟能詳,有些人甚至都能夠隨興來上一段。不過,這些存在生活周遭的絕妙好調,卻被很多人忽略,而無耳福。五月份,朱宗慶打擊樂團準備將這些樂器帶上舞台,大飽外勞思鄉情,也一饗台灣觀眾。

去過峇里島的人大概都不陌生:村莊的孩子們帶著青銅的樂器,拿把榔頭,就能一路鏦鏦錚錚的演奏起迎賓的樂曲。金屬的樂音,帶著峇里島慵懶的閒情,被台灣舞台編導汪其楣形容為「夏日蓮花池畔迷離的醉意」。這就是甘美朗的一種,源自爪哇語,意思是「敲、打、抓」,名稱就直接說明了演奏的方式。

令德布西和世人如此著迷的原因,在於甘美朗樂曲中,四拍、三拍和六拍的節奏接連出現,似乎不受西方制式樂理限制的那種自由,間接造就了他著名的不平衡曲風。連日本知名作曲家西川朗的代表作,也是以峇里島甘美朗完成的《猴舞》。

越南的竹琴也是一絕,光光三條細繩,綁上長短不一的竹條和橡皮筋,竟就成了這種世界知名的樂器。難怪朱宗慶打擊樂團附設學校教學總監洪千惠看了傻眼,連汪其楣也半開玩笑的說,乾脆拿她家的百葉窗來練習就好了。

別小看外表不起眼的竹琴,這種樂器,有近似木琴的清脆響亮,但演奏時以兩根橡皮槌的各個部位敲擊,比木琴單用鼓槌前端演奏,來得聲音多變,光單手就可以同時敲出八度音,一人在前,卻彷彿有團樂隊一齊表演。洪千惠也說,竹琴的演奏方式演進多年,甚至發展出先敲、後用手握住竹器停止共鳴的方法來表現「悶音」。其音色之多變,實在是西方許多樂器難比擬。

洪千惠在越南還遇上了手拍竹琴。這種「不必敲打」的竹琴,打破了打擊樂器的迷思。它的演奏法,是直接用兩手心互拍,把空氣送進綁成一排,類似竹筏造型的竹筒裡面去,就能發出共鳴。彷彿是「用手掌吹奏的排笛」,不但音色特別,演奏本身的動作,就是有趣的視覺效果。

相較於竹琴,搖竹則是一把一個音,像台灣的竹製童玩。因為容易製作,在東南亞各國是普遍常見的樂器。通常在節慶的時候,六十至一百人同奏,人手一把,輪到你那個音,你就搖一下,像是樂器版的「蘿蔔蹲」遊戲。

和這些民間樂器比較起來,皇室節目上常見的泰國圍鑼,顯得富麗堂皇許多。數十個帽子般的小鑼,組成一圈,演奏者居中敲擊,所以稱為圍鑼。這種樂器有趣在演奏的樂曲,不像西方的音樂八度八個音,而類似將八度音七等分,所以聽起來,每個音好像「都不太準」,可能會讓編纂「十二平均律」的音樂之父巴哈大皺眉頭,但卻有泰國音樂文化特殊的情調在裡面。

朱宗慶打擊樂團首次集結台灣各地外勞的家鄉樂器,將這些西方人眼中的寶介紹給觀眾,讓它們走進台灣人的生活。其實,真正動人的樂音,就是身邊最帶著人味兒的曲調。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