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把人體當串珠的顛覆戰鬥營

5天設計50條項鍊工作坊》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五天設計五十條項鍊,聽來是很有產量的工作坊。平日就喜歡玩手工藝的工程師王郁晴,多少也是為了能做些項鍊分送親友而報名這堂課。

不過,最後她只帶了一條項鍊回台灣。工作坊老師、荷蘭珠寶設計名師迪妮.蓓森絲(Dinie Besems)的上課方式,跌破不少學員眼鏡。布瓦布榭歡樂的學習氣氛,大部分老師開放的態度,讓它彷彿大人的夏令營;但蓓森絲強勢、主觀、功課多的教學,則讓項鍊工作坊像個戰鬥營。

她其實是藉著珠寶說話,來探討它所反映的個人風格及社會價值。例如蓓森絲的名作──裝眼淚的桶子(Ring with Tearbucket)戒指,戒台上沒有半顆鑽石,只有一個凹洞。而根據流體力學設計,這凹洞還真能裝一滴眼淚,反諷意味濃厚。

由此可見,她的作品及教學不會只聚焦在漂亮、裝飾。她要學生學的,是深刻審視人與物的關係,再以各類「非項鍊」的材料做成項鍊,重新詮釋關係。

第一天,蓓森絲就出了數十道題讓學員各抽五題,然後每天得照一個題目做十條項鍊。題目包括:日與夜、太短、概念的、荷蘭、淑女與紳士、重、甚至髒,完全挑戰一般人對項鍊的聯想。至於材料來源,一樣得去布瓦布榭的廢料倉庫挖。不過因為一天做十條實在勞累,老師也從善如流改變教學內容了。

剛從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畢業的王郁晴,清純可愛,卻抽到了「重」這道題。她本來想表現概念上的重,老師竟直接搬來一顆大石頭,規定王郁晴一定要用到,且提示:項鍊不一定是掛的。被老師一逼,她倒急中生智,取了零碎的白布包裹石頭,背在身上,創造了包袱效果。

不聽老師的,就對了!

石頭項鍊,王郁晴覺得聽老師的還不錯,但為「創意椅子組」的同學設計項鍊時,她就不依老師了。和王郁晴搭檔的同學設計了一張木片組成的可攜式椅子,她就決定以很小的木塊合成類似的拼接感,再串成項鍊。老師希望她維持原木色,但王郁晴認為不一定要拘泥,而決定照原意塗上黑白兩色。

結果,老師也沒說啥,更讓王郁晴覺得:台灣學生太乖了,表達自我並沒有那麼難。這是她從布瓦布榭帶回來的最寶貴經驗。

工作坊第三天更挑戰:每人要以二十七公尺的項鍊(就是教室的長度),說一個故事。

另一位學員、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助理教授張岑瑤出手不凡。她的二十七公尺項鍊名為「城市光點」,乃以金色鐵絲串起一長列大小珠子。發表時,張岑瑤將項鍊鋪在地上,邀請每位同學在某個點旁的地板畫下自己城市的故事,這等於是第二條虛擬項鍊。而同學畫畫的身影,也等於是項鍊上的某種「串珠」,這又是第三條項鍊了。

蓓森絲雖然主觀,但其實給了張岑瑤很多啟發,讓她回到台灣後,更勇於實驗新的教學法。 有天課堂一開始,張岑瑤就請學生隨機寫下一個字,下課前,她再請學生抽取題目,然後在半小時內依此做一條項鍊。結果,火龍果、依賴、蠢等主題,統統變成項鍊。例如火龍果,學生馬上找到紅色塑膠碗來串成項鍊。

所以,別小看台灣大學生,只要引導得對,有一天,他們也可能是生活創意大師。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