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南投》台灣驚豔!全球唯一紙教堂

此景「紙」應埔里有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上午九點鐘,平地城市天已大亮,但位在埔里鎮山谷中的桃米里,光線才初初射入。映著朝陽,山谷裡一座七米五見方的白色建築物,身影越來越清楚。

新故鄉基金會工作人員,正動手推開它外層一扇扇白色霧面門板。一根根拔地而起的五米高棕色圓柱,逐步亮相,帶著巴洛克時期羅馬教會的迴廊風格,呈一圈橢圓迤灑開來。陽光如浪,靜靜湧入柱間,地上篩出柱影,有如圓柱映在湖面的倒影。

環形而立的圓柱,每根正好是我雙手合抱的粗細,撐起頂上橢圓的平面。斜射光線指尖輕觸的中央空間,是靜謐的教堂大廳。類似的圓柱就地橫放架起,成了眾人聚集時所用的長椅,一張可容五人並坐,最多可坐八十個人。

不論是擎天圓柱,或如原木般渾圓的柱狀長椅,看似厚實堅固,但手掌輕貼上去便能知道:竟是紙啊。

這裡是不折不扣,用紙搭建成的紙教堂。教堂主體從橢圓列柱到內部長椅,全由中空的巨大紙管構成,共58根,直徑33公分,紙壁厚1.5公分。頂天立地的姿態,打破外界對紙柔弱不堪的不信任感。考工記工程顧問建築師洪育成曾至現場參觀,他解釋,就像一張報紙打人不會痛,捲起來打就有力道了一樣,圓形紙管的力度、耐重都比平鋪時,強上好幾倍。紙造樑柱之外,其餘僅外加如馬戲團帳棚般尖起的帆布頂篷,以及防下雨、入夜之水氣的壓克力外層板。

非紙不可,可不是建築師一時的玩興,而是日本阪神和台灣埔里兩個地震災區,重建過程中傳遞關懷的一連串感人故事。

一九九五年阪神震災後,日本東京的建築師坂茂來到神戶市北部的野田,房屋全毀率達七成的鷹取地區,親眼看到頹圮傾塌、一片殘破的街景。流離失所的居民晃蕩街頭,不知該往何方。坂茂心想:身為建築師,究竟能為他們做什麼?



他在斷垣殘壁的盡頭,見到不同國籍的災民在一片焦黑中,圍著一尊倖免於難的水泥耶穌像,進行露天的克難彌撒……。坂茂於是想起:以他擅長的紙管建材,最能用少量資金且迅速組裝的手法,重建居民的信仰中心。

但鷹取教會的神田神父,相當不能接受的對他說:「難道你不知道,這個地方就是被火燒,才會變成這樣?」當時研究建築紙材已六、七年的坂茂解釋,紙張有時比木材還不容易延燒(編按:前提是紙須成厚疊狀,接觸空氣面積小),證據是書店著火,書本比木造房子還要慢燒完。

在神田神父半信半疑的氣氛下,坂茂募集了日幣一千萬元和各方捐贈物料,並在每週日清晨搭上五點五十六分東京發的新幹線到神戶,指揮在關西地區招募的一百六十名志工,竟在不到兩個月之內,給了這地方一間大有意義的新聚會所。

時間一晃,過了十年。二○○五年,阪神地震十週年紀念前夕,埔里居民、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代表九二一震災居民,應「神戶台灣受災地市民交流會」之邀,來到這座紙搭的鷹取教會參加紀念儀式。

它給廖嘉展的第一印象,是透。

初抵時是傍晚,昏黃日頭透射進一片橘黃光澤。融合各民族移民的這個地區,不同國籍的社區媽媽,正在教堂左右,熱情準備拿手料理。大聲吆喝的嗓音、開懷的笑聲,以及濃厚醬汁的燒烤味、韓式泡菜的酸香味,就這樣在教堂圓柱間,不設防的穿梭飄灑開來。

包容的橢圓形建築,開放的空間感,透著溫暖光線,透著料理香味,透著陌生人之間的關懷。

這是一座與眾不同的教堂。廖嘉展感動了。然卻在最溫馨的那一刻,他被告知這座教堂即將改建,紙製建築要完全拆除的大消息。緊接著,他趁自己三分鐘致詞的機會,連自己都超級意外的脫口而出:要將這座紙教堂搬回台灣。



單純一個不捨的念頭,一句豁出去的允諾,最後竟花了廖嘉展兩個寒暑的長時間、募款新台幣二千二百萬元的高額代價,才為這座有力量、有故事的紙建築,重新找到落腳處。

而紙教堂原是組合容易、移動迅速的建築,但在台灣重建延宕、耗資最重大的原因,卡在地點。

中途考慮位於埔里的九二一重建教育園區,但他與日本夥伴覺得不夠貼近居民,喪失意義;他們也想過在埔里的內埔社區重建,但廖嘉展希望不只有教堂,周遭腹地要更廣闊,以便容納其餘支援的附屬建築物,但內埔地價高,籌款有問題。於是,最不適合當建地、地勢低漥、積水潮濕的埔里鎮桃米里,成了最終希望。

水真的太多了。這是廖嘉展、建築師和營造廠商共同的難題。但整地的過程中,他們重啟思維:既然趕不走,不如讓水留下來。

重建團隊不採圍堵法,先導水成池,中央即出現經過排水、成為可建地基的一塊地。放置紙教堂的這塊地基,較一旁桃米坑溪的堤防拉高十公分,大水來時亦無患。其餘溼地盡量保留,並預留水路,讓淹水時大水怎麼來,就能怎麼去。

現在,紙教堂前有片溼地,後有座水塘,遍植水生植物,教堂外的水色,已然是加分重點。夏天來臨時,蛙鳴荷葉間,螢光飛舞,豐富的溼地生態讓這裡熱鬧不少。我看過一張紙教堂夜色的照片,若不是溼地水面上,倒映著透出昏黃光澤的教堂,怎能讓人感到如此詩意?

原是缺點的低漥地形,如今斜坡也意外成為不可多得的絕佳配角,讓嬌小的紙教堂周遭,宛如多了一圈羅馬競技場似的看台座位。夜間有音樂會時,觀眾能夠隨意的倚在、躺在草坡上欣賞。

加上大涵學乙設計工程建築師邱文傑,在旁以C型鋼彎曲成如紙管狀、蓋出一座呼應的附屬館,訪客可在此享用下午茶。氣勢、氣氛,和當初在日本時擠身居民住所間的教堂,完全不同。

我認為紙教堂在台灣的呈現,已是青出於藍。

小檔案 _ 紙教堂

出生地:日本神戶市鷹取地區
出生日:1995.09.17
組成:58根紙管(高5m、直徑33cm、厚15mm)
移民地:臺灣埔里鎮桃米里
移民日:2007.05.27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