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砂卡步道

馬白水

綠水合流步道

錐麓斷崖

大塊山水 痛快淋漓

馬白水╳蒼茫太魯閣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畫家就像是探險家,哪裡通了新路,總是一馬當先。一九六○年中部橫貫公路通車,劈開了島嶼山脈,把令人屏息的巍峨峽谷呈現在世人眼前,對台灣來說,那是公路建設史上重要的一年,對水彩名家馬白水而言,也是他繪畫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年。

當時為了推動建設,政府邀請許多藝文人士至中橫先睹為快,馬白水受邀前往寫生。他來自遼寧省本溪縣山城溝,地如其名,是個夾在兩山之間的峽谷,從小在寒冷的東北慣見豪壯、蒼茫的山景與大河,對花蓮的峽谷宛如看到家鄉一樣親切。從此,太魯閣成為他一畫再畫的主題。「他喜歡畫大山大水,因為感覺痛快淋漓!」馬白水之子馬永樂笑說。奇岩、峭壁、大橋、高聳入雲的神木、高塔……,共通點就是氣勢磅礡。

尤其當他來到台灣,明亮炙熱的南國陽光也照進了他的繪畫風格,綺麗色彩與大塊色面成為他畫台灣風景的特色,醒目的桃紅、燦亮的金黃,這些濃烈大膽的用色在他畫裡十分尋常,捨去經營小細節,一筆刷下來更凸顯了大塊山水的氣勢。

國美館這次展出他的「橫貫公路(太魯閣全貌)」六連幅,此畫成於一九八二年,馬白水已移居紐約,但太魯閣到天祥這一段他曾寫生不下十次,風景早已刻在他腦海裡。馬永樂表示此畫是父親已臻「中西融匯、古今貫通,創造自然」的代表作。馬白水偏愛用宣紙,那種「彩墨落紙、滲透發毛」的效果,讓他有種自由自在、爽朗愉快的感覺。以這六連幅為例,水分暈染有寫意的感覺,線條、輪廓、紋理變化比較東方,而區隔鮮明的前、中、後景深概念,雲彩的流動、彷彿照射到陽光的山壁,又是標準的西方畫技。

相較於馬白水其他總能以色彩迅速攫人目光的作品,此作彩度較低,不再是透明淡雅的西方水彩,反而是運用墨色,來凸顯深邃的東方意境,乍看如一卷悠長的中國水墨畫。以國畫強調的移動視點繪成連作,太魯閣牌樓、長春祠、燕子口、慈母橋、天祥等著名景點盡收眼底。

強調畫山要有「建築感」,太魯閣的鬼斧神工,馬白水以清楚的墨線勾勒、皴染與巨碑式色塊的並置疊合,形塑出垂直山壁如利斧砍鑿的質感。我們來到太魯閣實景前,彷彿看到馬白水教學時,經常掛在嘴邊的構圖口訣:「天空一個面、建築一個面、地上一個面」,置中正面受光的山壁,有如建築般特別明亮立體,反之後頭的山則簡化黯淡。陽光在山壁上照射出清楚的石紋,明暗對比真如水墨,充分理解了畫家選擇國畫手法描繪太魯閣的原因。

此外,馬白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對寫生的執著,晚年曾自述:「我腦中想的就是,起早去畫太陽剛升起時的氣氛和色彩,趟黑去畫日落的剎那景象……。」即使在大陸顛沛流離的烽火期間,他都未曾拋下畫筆,總是隨身帶著畫具、騎著自行車去畫畫,橫跨十省的逃難之路亦成寫生之旅。馬永樂表示,晚年移居紐約的馬白水,為了方便寫生,年屆古稀還硬是考取了駕照,畫遍了紐約市區及被他暱稱「小黃山」的紐澤西州懸崖公園(Palisades Park)。

師範大學時期為馬白水學生的畫家王美幸曾在受訪時表示,每次寫生課遇到下雨他們想耍賴,老師就說:「下雨算什麼?下刀子也要去!」不停止師法大自然的執著,這也是畫家直至九十高齡依然畫出令人驚嘆的二十四連幅「太魯閣之美」的原因。

對當時的馬白水而言,初見太魯閣的景觀,成為刻印在腦海裡的震撼,然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它則與風景明信片般平常。尤其是畫中的太魯閣到天祥一段,因是峽谷最險峻之處,也是遊覽車固定的動線。

但,太魯閣只有這樣嗎?「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資深解說員林茂耀笑說,峽谷當然還是最大賣點,「尤其是畫中燕子口到慈母橋這段非常經典。」

然而在大家爭睹峽谷時,公路沿線有許多日據時期留下來的步道,也相當精彩。比如現在頗熱門、鄰近太魯閣牌樓入口的砂卡噹步道,原本是日本人為了引立霧溪水發電所開鑿的道路,現今仍舊是原住民的聚落地。終年清澈的溪水流經大理岩地區,水中的微酸逐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因此,在這兒看到的水,就像藍綠色的果凍,十分夢幻。

再走遠一點,還有綠水合流步道,這是園內最迷你的步道,沿途可見台灣特有種植物||太魯閣櫟,然因石頭路顛簸,走起來可不輕鬆。但步行半小時左右,走進沿石壁開鑿的步道區,眼前開闊景色,就足以回報你的辛勞。回頭望,湍急的立霧溪和中橫公路就在腳下,形成車道、古道、水道同時聚集的難得景致。

不想再當走馬看花的觀光客,請下車,用雙腳走進太魯閣的內在,重新探索不同的峽谷之美。

小檔案_彩墨巨擘 馬白水(1909~2003)

生於遼寧省本溪縣,畢業於遼寧省立師範美術科,曾任美術和音樂教師,擅長旅行寫生作畫。戰後來台寫生取材卻因戰亂不得歸,受聘台灣師範大學至退休。與藍蔭鼎、李澤藩並列台灣水彩畫三大家。畢生致力將西方水彩與東方水墨融貫一體,運用簡明色塊及亮麗色彩創造獨特「彩墨」風格。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