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千家詩註

四百年後 依然魔幻

揭開《千家詩註》身世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些從小到大搖頭晃腦背誦的《唐詩三百首》,在我們還沒上學時,就已經滾瓜爛熟。那時大字都還不識幾個,讀唐詩的樂趣,反而是讀本上的精美插圖,遙指杏花村的小牧童、寒山寺江邊的一葉扁舟、臨行密密縫的慈母……。透過圖畫,孩子自己想像了一個故事,背起詩來更有感覺。

故宮這次展出的《明解增和千家詩註》就是明代孩童捧著念的繪本教科書,裝幀精美,全書手工裝訂、手寫文字、手繪配圖,最不可思議的是,配圖的色彩歷經四百多年的歲月,依舊斑斕。故宮圖書文獻處研究員盧雪燕即表示,學者們經由其製作的用料、精細程度研判,此書甚至可能是當時宮裡準備給太子或小皇帝的啟蒙讀物,從中也可看出明代出版業擁有不輸現代的編輯功力。

明代是個商貿亨通的時代,尤其是晚明以來,商業的發達帶動了出版業的興盛,書籍普及程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朝代。書本內容不再只局限於「讀書人」考試用,反而轉向迎合普羅大眾的口味,如《水滸傳》、《西遊記》都是當時崛起的暢銷書。加上印刷技術的進步,雕版、活字版、套版等等各種方法都出爐。民間出現許多刻書印刷的作坊,大量編印,大量插畫的通俗讀物,打通書市的任督二脈。連儒家經典、歷史著作,也開始以這種形式出版印刷。

而一些如《百家姓》、《千家詩》的啟蒙讀物,更是孩童人手一本。其中《千家詩》就屬南宋文人謝枋得選註的版本,流傳最廣。愛國文人謝枋得在南宋滅亡後,隱姓埋名於家塾教課授徒,他精選《千家詩》裡易讀、易記,又有教育意義的詩句為教材,讓兒童學習知識外,也能接受一些文學薰陶。

乍看《明解增和千家詩註》,感覺就是本有漂亮插圖的唐詩三百首,盧雪燕笑著表示沒那麼簡單,如果《三字經》是三歲小兒的讀物,那麼這本《明解增和千家詩註》就是給國小三年級程度孩童看的教科書。她指著書頁向我解釋:「『明解』指的就是簡明的釋義,解釋詩中字詞。上方的『增和』則是根據這首詩的平仄音韻、形式再寫一首範例,鼓勵小朋友也自己嘗試寫詩。」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就是「國語習作」嘛!只是明代的小朋友國學水平高,才小三就開始照樣「作詩」了。

此外它的身世也是個謎。和前陣子紅遍兩岸的《富春山居圖》類似,故宮所蒐藏的這本《明解增和千家詩註》,也有個孿生兄弟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故宮院藏的是卷一上冊,收了七十二首七言絕句,北京收的卷二的則為七言律詩集。細看此卷端、卷末皆有「國立北平圖書館收藏」的朱文方印,除此之外,乾乾淨淨,再無任何朝代、帝王的印記。

「而且遲至民國二十二年,我們這本才忽然出現在國立北平圖書館的館藏書目裡,在此之前關於此書的紀錄,從未出現過。」盧雪燕說。

它究竟從哪兒冒出來?眾人有諸多想像,有傳言它是民國時才創作的,也有人主張它不過是當時民間書商的產物。但這次展出的《明解增和千家詩注》開本宏朗,用紙也有別民間常用的棉紙,而是明代內府專用的加厚皮紙,且內頁為朱絲欄框,下方詩文以端楷抄寫,風格形式皆與明嘉靖時的《永樂大典》相仿。

從插圖也可窺見一些出自宮廷畫工的證據,其色彩使用天然礦物染料,經歷數百年依然豔麗。圖中人物與建築十分精細,邊線常用泥金描繪,貴氣十足。為了吸引小朋友的目光,從人物的衣衫,到家具器皿都以粉紫、翠綠、豔紅的亮麗色彩為主。甚至連雲朵都化成三種顏色,彷彿置身魔幻世界。此外,多翻幾頁圖後,竟發現許多張插圖的主角都是一位頭戴黑巾帽,身著紫衣綠襟的文人,有時在庭院讀書,有時在湖心乘舟,有時又在柳樹下乘涼。對照謝枋得的畫像,竟十分神似,整套書彷彿是謝枋得領你走進詩文世界的概念,令人驚訝於古人編輯的趣味巧思。

盧雪燕說:「這本書從版式、圖畫、甚至是卷尾空白處補白的花樣,都不像民間出版品,一般民間為了省錢,這種啟蒙童書不會有這麼豪華的規格,因此我們推測極可能出自宮中。」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李致忠教授甚至推測,此書可能為「明代宰相張居正遣人為太子萬曆準備的。」但因經歷官場鬥爭,張居正一度被彈劾,此書尚未完成就被打入冷宮,無緣讓皇子皇孫使用,卻一路流傳到我們眼前。

國寶小檔案_彩色老童書

名稱: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年代:明
重要性:流傳有序、現唯一存世孤本
尺寸:縱26公分、橫17.2公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